專欄columns

Ho Hai Yan/ 臺灣原YOUNG

《Ho Hai Yan 臺灣原young》內容以文化傳承為主,富含原住民族傳統習俗、祖先智慧與傳說故事等多元豐富資訊。

  • 小米作物復耕與當代應用

    October 17, 2024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五千年前的臺灣就出現了小米農耕文化,但在上個世紀因為現代化的推進,加上農耕方式、飲食文化的改變,原住民族的小米種植日趨式微,部落祭典文化亦受影響,引起有識之士的重視,例如臺東拉勞蘭部落牧師戴明雄成立小米工坊推動南迴地區小米復耕;臺灣學界也將美國學者韋恩.佛格(Wayne Fog...

  • 小米祭品文化與神聖儀式

    October 17, 2024

    臺灣原住民族幾乎每一族都流傳著神靈賜予小米種子,以及矮黑人傳授農耕技巧的傳說,從中可見原民生活與農耕文化的節奏,亦可看見原住民族對小米的珍視。除了種子,整株小米其實都可利用,如高雄多納部落魯凱族的未婚男士會以小米串來傳情;排灣族則發展出在祭典中燃燒小米梗,藉著冉冉上升的煙來與神靈溝通的方式。感謝祖靈...

  • 小米糕的傳統意義與角色

    October 17, 2024

    小米是原住民族重要的糧食作物,可用來當作主食、釀酒、製作糕點等,其莖、稈、穀則可當餵養家畜的飼料,一年四季的運作多以小米的生長進度為指標,歲時祭儀亦與此有關,並在祭典中獻上小米、小米糕、小米酒當祭品,以感謝天神及祖靈的照顧與賜與,因此被原住民族視為「最神聖的作物」。小米得來不易 具文化傳承意義每年七...

  • 韋蘺若明Rimui:勇敢且務實的追求夢想

    October 17, 2024

    漫畫家韋蘺若明擁有一半的原住民族血統,他的父親是泰雅族人、母親是客家人。從小立志成為漫畫家的她,成功實踐夢想。曾經榮獲日本國際漫畫賞金獎、日本SMA17亞軍,目前出版的作品有《鬼要去哪裡?》、《送葬協奏曲》、《重返最初的悸動》等,優異的創作表現備受國際矚目。在平鎮出生、長大的韋蘺若明,從未有過部落生...

  • 太魯閣族射日行動

    October 17, 2024

    傳說在開天闢地之初,天上有兩個太陽輪番上陣,當時的世界只有白天沒有夜晚,烈焰曬得河水蒸發,農作物無法生長,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太魯閣族人聚在一起商討對策,有人提議要射下一個太陽,馬上有幾位勇士自告奮勇、準備出發。由於射日路途遙遠,可說是一項百年計畫,擔心有生之年無法抵達,需要後輩來延續,因此,勇士啟程...

  • 以文化驅動學力—高雄市多納國小

    October 16, 2024

    「我真的太晚認識自己。」要說原住民自我認同與實驗教育,2023年全國師鐸獎得主、高雄市多納國小教務主任宋麒麟的蛻變,或許是最好的故事。他出身熱愛文史工作的家庭,修習博士班期間,帶領魯凱歌謠隊榮獲傳藝金曲獎,並多次出國文化交流。「那時候我多少有一點讀書人的傲氣。」直到某天回到多納部落,一位長輩的酒後真...

  • 學校不是陳放的博物館 朝大世界自信出走!

    August 30, 2024

    和平區一直以來是泰雅族的棲居地,也是臺中市唯一原住民行政區。和平國中作為本區唯二的國中,受原住民族漢化與師資背景(原住民教師僅占三成)影響,校長葉天喜認為鎖定單一族群規劃文化課程是艱困且不合時宜的挑戰,他自嘲地說,他身為客家人也覺得學習族語很困難,甚至在朝會時跟全校坦承自己沒考檢定,凸顯孩子比他表現...

  • 如蒲公英飛揚的美味野菜 清涼解暑聖品——昭和草

    August 30, 2024

    昭和草是部落坡地邊常見的野菜,有著醫食同源的特性,食用的方式非常多,除了一般料理的方式之外,在桃園市復興區有著一群部落青年,用昭和草研發出消暑的清涼小草飲,利用傳統植物的草藥特性,研發出新世代創意解暑新風味。飄曳空中的飛機草相傳在第二次大戰昭和年間,日軍為緩解戰爭期間的饑荒,利用飛機空撒生命力強韌的...

  • 凝聚南島民族的盛典——太平洋藝術節

    August 30, 2024

    今年6月6日,夏威夷族人於夏威夷大學體育館吹響海螺,宣告揭開2024太平洋藝術節之序幕。第13屆盛會以「再生大洋洲」為主題,臺灣以特別貴賓身分與各國共襄盛舉,同時也是開幕式上第一個入場遊行的國家,代表團員高舉國旗進場,多元族群的文化特色立刻藉由多采多姿的傳統服飾傳遞給全世界的觀眾!躍上國際舞台 古...

  • 潘昱帆Uki Bauki:做一個不乖的小孩

    August 30, 2024

    噶瑪蘭族的紀錄片導演潘昱帆(Uki Bauki),從事媒體和影像工作多年,如今全心投入原住民族紀錄片拍攝工作,透過紀錄片的影像敘事,傳遞屬於部落的故事和原住民族的觀點。Uki Bauki是紀錄片天.地.人首部曲《mainay.男人》和天.地.人二部曲《巴拉冠誓約》的導演,長期投入影像文獻與影像資料庫...

  • 邵族的祖靈籃傳說

    August 30, 2024

    傳說邵族人遷到日月潭周邊之後不久,傳統領袖的妻子懷孕生子,這本是部落的大事,值得好好慶祝,未料生下的孩子是一對一黑一白的雙胞胎,被認為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讓族人因而相當惶恐,傳統領袖心中也甚覺不安,於是有一晚,趁著妻子不注意,他偷偷抱起膚色較黑的嬰孩丟入日月潭,很快地,黑嬰哭不到幾聲便沉入潭水中淹死。...

  • 認識海中健將飛鳥虎——鬼頭刀

    August 29, 2024

    鬼頭刀是公認的海中健將,每年的4月至6月,會隨著南島語族遷徙的通道—黑潮,從菲律賓海域一路追逐飛魚,洄游到臺灣東部海域,成為臺東漁民重要的經濟來源。鬼頭刀的泳速極快,時速可達50節(92.6KM/H),漁民經常可在清晰可見的海面看到鬼頭刀追捕飛魚的畫面,因此便以「飛烏虎」稱呼它。臺灣東部海域向北流過...

  • 傳統部落美味融合現代飲食

    August 20, 2024

    受到現代飲食習慣的影響,醃肉風味及吃法不斷推陳出新,像是阿美族、噶瑪蘭族人也會利用現代常見的調味品如咖哩、辣椒和醬油來增加風味;卑南族人也受到影響,開始用鹽巴和味噌來醃肉。許多學校和老人學堂更將醃肉DIY納入課程或活動中,讓老少一起體驗傳統飲食文化的魅力。不吃生肉的族人也發展出燒烤醃肉的吃法,甚至將...

  • 傳統部落美味的獨門料理技

    August 20, 2024

    在傳統社會中,醃肉是為了保存蛋白質食物,原住民族發展出各種煙燻、醃漬肉品的技術。靠海的族群利用海鹽醃肉,丘陵山區的族群因鹽巴取得不易,除了少量鹽,還會加米飯或酒糟促進發酵以殺菌;日月潭邊的邵族則將米粒炒熟加入鹽巴醃製奇力魚等。阿美族海鹽生醃肉「醃肉是有技巧的。」臺東馬蘭部落祭司朱文堂表示,阿美族的生...

  • 傳統部落美味的採集與保存

    August 20, 2024

    依山吃山,依海吃海,臺灣原住民族飲食習慣亦如此,靠山的民族多狩獵,靠海或臨溪的族群則多漁獲,為了保存得來不易的肉食,各族研發出多種保存食物的方式,皆就地取材。靠近海洋的族群利用海鹽醃製肉品;上山狩獵則發展出煙燻脫水的方式來防腐並便於運送。為了長期保存,原住民族善用家屋中終年不滅的火煻,在其上裝設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