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s
Ho Hai Yan/ 臺灣原YOUNG
《Ho Hai Yan 臺灣原young》內容以文化傳承為主,富含原住民族傳統習俗、祖先智慧與傳說故事等多元豐富資訊。
-
脈絡篇》透過族名認識真正的自己
December 14, 2020
原住民族的傳統服飾色彩多樣豐富,16族各有其鮮明風格,一眼就能夠從他們的服飾判斷出屬於哪一族。其實,不單是服飾,各族對於傳統名字的命名方式,也都各自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以家名制命名的排灣族,家家戶戶都有各自的家屋名,此外,非常重視階級制度的排灣族人,在嬰兒出生後,命名也會因為階級而有所不同。採用親子...
-
總論篇》請問你叫什麼名字?
December 14, 2020
原住民族各族的命名文化都不一樣,以阿美族為例,他們崇尚自然,常以時間、動植物或氣象來取名字。例如阿美族女性常見的名字Panay,是稻穗的意思,由此得知她是在稻作收成的季節出生;有人剛好是在早上出生,所以取名為Ranam,就是早餐的意思。還有Tefi是鵲豆、Tali是芋頭、Fonga是地瓜,這些都是部...
-
12個部落組成美麗之島
December 14, 2020
自從開啟大航海時代後,臺灣被冠上「福爾摩沙」的美麗名號,而孤懸在太平洋赤道以南42公里的邦交國「諾魯」(Nauru),則在1798年被英國捕鯨船船長John Fearn命名為「快樂之島」(Pleasant Island)。除了同樣擁有美好的別名,2國的原住民亦同屬南島語系,展現出樂天知命的生命情懷。...
-
部落傳統智慧需要好好保存
December 01, 2020
排灣族將擅於雕刻、刺繡、舞蹈、蓋房子的人,稱為「Pulima」,意思是「很多手的人」,亦代表手藝精湛之人。出生於Pulima世家的撒古流.巴瓦瓦隆,從小深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學習多項傳統工藝製作,除了木雕、石雕和陶藝之外,也學習版畫、油畫、素描、絹印和蠟染等。他透過多元創作讓更多人看見原住民族的文化...
-
來自耶誕老人故鄉的民族
December 01, 2020
還記得《冰雪奇緣》裡一頭善解人意的馴鹿嗎?原來以挪威為故事背景的人氣動畫,除了描繪靄靄白雪與冰凍山川,更少不了可愛的馴鹿。在這冰天雪地中,北歐的薩米人在此生存已一萬年之久,馴鹿更是他們萬年來賴以生存的必需品。在靠近北極圈以北,位於挪威、瑞典、芬蘭這三國的國界交界處,名為「拉普蘭」(Lapland),...
-
感受四方萬物的能量凝聚
December 01, 2020
大家還記得2012年曾傳出世界末日的預言嗎?其實這是根據瑪雅曆得到的推論,也就是所謂的12月21日冬至當天,就是世界的終結。但很多人持不同的看法,認為應該解讀為新的週期計算的開始。無論怎麼解讀瑪雅曆,「神聖之火」無疑是瑪雅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謂「神聖之火」的儀式,必須由瑪雅文化的「祭司」(AJ...
-
魯凱族的石板屋
November 25, 2020
走訪臺灣山林,總有驚喜,可能在某個山彎平臺,或沿著產業道路來到某個岔路,也可能是登山路徑上的平坦處,會出現一棟竹屋、木屋,或一棟石屋,這些與環境融合的低矮房子,看似簡陋,其實簡單而且設備齊全。那些房子有些是山上工寮,也有些是原住民族的民居,喊一聲有人在嗎?很可能就出現一、兩位老人家,問聲好,聊兩句,...
-
原民部落最美豔的作物
November 23, 2020
近年來,在臺灣人的餐桌上,經常可見到紅藜料理,從最簡單的紅藜米飯,到紅藜麵包、餅乾、沙拉,還有紅藜小米酒、啤酒等,廣受民眾喜愛,這種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的原住民族傳統穀物,營養豐富,因此被譽為「穀物界的紅寶石」。又因富含澱粉酵素、活性極強,傳統排灣族用來當作酒麴、釀小米酒。且紅藜外殼富含皂...
-
每一天都保有熱情
November 23, 2020
那瑪夏區南沙魯部落,是書巴里.以使馬哈善成長的地方。在部落出生、長大的他,從小與山林貼近,很早就懂得人與自然之間必須和諧共處、相互尊重。「部落是看不見乞丐的。」書巴里.以使馬哈善表示,大自然提供豐富的資源,再加上族人都非常樂於相互幫助,因此在部落不會看見有人三餐不繼,大家可靠大自然維生。一場風災過後...
-
頭戴花冠,和聲相伴
November 23, 2020
當年總統蔡英文出航太平洋友邦之旅時,曾形容吐瓦魯是海上天堂,由9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的島國,彷彿是灑落在南太平洋的珍珠項鍊。熱情的吐瓦魯人會以傳統舞蹈Fatele迎接來賓,而客人也會入境隨俗,向舞者噴香水表達讚賞。華麗歡騰的Fatele不僅是最高的祝福和致敬,更遙遙牽起南島語族的血脈,舞動超過5,00...
-
化為海女、歸魚的逆流守護者
November 23, 2020
搖滾現場總是一片混沌的寒鴉色,但漂流出口可不一樣,華美的霞帔飛盪絢爛的穗子,節奏一波波地衝,豔麗的浪也一道道地湧。來自臺東阿美族的漂流出口,演出時固定穿著傳統服飾,主唱兼吉他手巫尚.碧海說:「植物染是最天然的,純手工代表有感情,傳統在不同時代也有不同的設計變化。我想用服裝表示用古老智慧實踐生活,我內...
-
直衝味蕾的香氣
November 23, 2020
刺蔥,外型崢嶸、整株帶刺,連葉子也不例外,這種充滿自衛機制的植物,連味道都有著濃郁的刺激性香氣,嘗起來有蔥、生薑、胡椒等混合氣味,讓人只能靜觀,不敢隨意地攀折,和帶刺的玫瑰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以滿株的刺來保護自己,以免遭受偷香者的摧殘。不過,即使滿身細刺,還是抵擋不住臺灣原住民族尋香而來,小心翼翼地...
-
勒嘎 ‧ 舒米:不要害怕挑戰
November 19, 2020
在小學二年級以前,勒嘎‧舒米有大半時間都在花蓮的港口部落度過,那是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小學三年級,因為父母離異的關係,他跟隨父親到臺南關廟,離開了母親和部落。「關廟是一個種鳳梨的農村小鎮,相較於靠海的部落是截然不同的環境。」勒嘎 ‧ 舒米說,轉學到南部的小學之後,發現全校只有自己是原住民族,完全...
-
臺灣各地的矮黑人傳說
November 19, 2020
在眾多矮黑人的傳說中,排灣族十分特別,說法極多,根據前屏東原住民族社區大學校長Lavuras Kadrangian(拉夫琅斯.卡拉雲漾)表示,他第一次聽到小矮人的傳說,是從來義鄉望嘉部落的一位耆老那裡聽來的,那位耆老說,矮黑人是從小琉球渡海而來,住在山谷與平地之間的洞穴裡,所以排灣族說他們是地底人。...
-
世代相傳的paSta'ay(矮靈祭)
November 18, 2020
提到ta\'ay,耆老們都不約而同地說,以前賽夏族的祖先住在新竹平原、苗栗後龍一帶,和平埔族是同一族,後來大洪水時期逃難上山的成了賽夏族,留在平地的就是道卡斯族。當時矮人也和他們一樣住在平地,每年賽夏族舉行祭典時,都會邀請矮人來作客,一起唱歌跳舞,連跳半個月。短小精悍且擅長巫術ta\'ay雖然身材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