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園區珍藏逾1900棵樹木,其中200至300棵為百年以上老樹,堪稱南彰化老樹保存重鎮。(圖片來源:成美文化園)

探索百年古厝、千棵百年珍稀老樹,成美文化園成為中台灣文化地景與地方創生典範

2025/08/05

LINE分享 FB分享

坐落彰化縣永靖鄉的成美文化園區,自2014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已然成為中台灣結合歷史人文與庭園景觀的綜合性文化亮點。這座佔地約十公頃的園區,不僅是魏氏家族對於故土的情感體現,更是地方創生與文化傳承的典範。

歷經七載淬鍊的百年生活博物館

園區的核心是魏氏家族的古厝——成美公堂。這棟始建於清光緒11年(1885年)的古宅,原為「一條龍」格局,因家族繁盛,最終於1917年擴建完成「二進四條護龍」的規模。然而,1999年的921大地震對它造成嚴重損害。

成美文化園自2014年對外開放,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觀光教育,是彰化永靖的文化地標。(圖片來源:成美文化園)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陳慶浩副董事長指出,成美公堂的修復歷程可謂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旅程,耗時整整七年(2005年至2012年)。其修復理念堅持「修舊如舊」,旨在最大程度保留古建築的原始風貌。這項工程涉及將古宅大卸八塊、對構件逐一編號、檢測,並邀請台灣大學森林系的蔡明哲教授協助木材檢測。所有木料需自然陰乾長達兩年,以確保其穩定性。陳慶浩解釋這是因為強制烘乾的木料仍可能回潮變形,故堅持採用古法。修復團隊更採用獨特模式:工班只負責施工,所有材料則由業主親自採購與提供,並由工班驗收品質,確保採用最上乘的材料。

修復工程匯聚了傳統與現代的智慧,延請大木作師傅陳天平等資深匠師,同時也請現代建築師郭俊佩進行3D模擬與完整記錄,期望將此工程打造為台灣傳統建築修復的範本。

由在地家族發起修復與經營,成美文化園展現一座家族生活博物館如何轉化為地方創生平台。(圖片來源:成美文化園)

然而,最困難的挑戰並非工程本身,而是「如何修復家族對這棟古宅的記憶」。為此,園區團隊深入訪談家族耆老與地方人士,收集老照片並於古厝內展示,以此喚起家族共鳴,凝聚對祖宅再生的認同。他提到,有家族長輩看到老照片,會向子孫講述以前在古厝裡的生活點滴與遊戲,這讓他們覺得這些努力都值了,使公堂成為一個家族傳承的平台。

成美公堂不僅承載著魏氏家族的深厚歷史與客家文化淵源(成美取自《論語》裡的成人之美,堂號「巨鹿」則追溯家族源於中國河北,後遷至福建永定,最終落腳台灣永靖),它還融合了客家與閩南的建築特色。如今,它被定位為「百年生活博物館」,透過舉辦過年祭祖、清明掃墓等家族活動,讓後代子孫重訪故居,傳承祖先的奮鬥精神與孝親文化。

成美公堂為百年老宅,因921地震損毀嚴重。秉持原地原貌的修復原則,再依古法重構屋頂與木構件,每一木每一磚皆有編號與履歷。(圖片來源:成美文化園)

走進公堂,可見921地震後重建的門樓、客廳懸掛黃天樹86歲時的書法作品,還有早期女性觀察未來夫婿的「女窗」。「瓜瓞綿綿」的南瓜造型門柱象徵多子多孫,神明與祖先牌位分開供奉則展現客家人獨特習俗。挑高的空間設計不僅利於通風儲物,也曾作通鋪供眾多子孫居住,充滿生活溫度與家族故事。甚至連魏家新年吃「鹹豆干」的習俗,以及家族選址曾受「唐山國師」協助的故事,都巧妙地融入古厝彩繪中,體現了「四聘」精神。

古厝中的「女窗」、「瓜瓞綿綿」門柱與祖牌供奉形式,皆展現閩客交融的建築細節與生活信仰。(攝影:林秀娟)

老樹新生的綠色寶庫,南彰化老樹保存之家

成美文化園區的另一大亮點,則是豐富的珍貴老樹與庭園景觀。園區內已登錄的樹木高達1000多棵,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樹約有200至300棵。若不計矮小的植物,總計約有1900棵。園區立志成為「南彰化地區的老樹保存之家」,這些樹木多從台灣各地甚至國外移植而來。

日本大黑松:為園區鎮園之寶之一,樹齡約250年。它在日本度過前半生,甲午戰爭後隨日本官員來台,曾種植於觀測站。後來,國寶級園藝大師黃天鶴情有獨鍾購入,將其視如己出。魏董為讓更多人欣賞,努力說服黃先生割愛。大師最終同意於2016年移植至園區,更比照「嫁女兒」習俗,貼心送上兩棵「丫鬟」樹陪嫁,象徵這棵珍貴老樹在新家落地生根,延續其生命故事。

超過250年的日本大黑松,原生於日本,後輾轉落腳成美文化園。移植當日如同「嫁女兒」,園藝師黃天鶴貼心附上兩棵「丫鬟」樹陪嫁。(圖片來源:成美文化園)

羅漢松:入口處有三顆紫薇象徵魏先生的三位姐姐,四顆羅漢松代表四位先生歡迎貴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顆經日本千葉縣認證植木銘木百選、樹齡約250歲的羅漢松,其彎曲的樹幹、高大挺拔,且360度視角皆有不同美景。園區內也有蘭嶼羅漢松,可從葉片形狀(圓鈍且葉微反捲)與日本羅漢松(葉尖長)區分。此外,還有一棵七隻枝幹的羅漢松,象徵魏氏家族七兄弟姐妹。

從日本千葉船運來台、擁有百歲樹齡的羅漢松,因應每一個角度的光線與觀者視線,不斷旋轉微調定位,直到找到最能展現其捲曲姿態的角度。(圖片來源:成美文化園)

紫薇花(百日紅):花期長達百日,從六月到十月。園區透過特殊技術,可使紫薇花一年開花三次,色彩繽紛多樣。

落羽松(北美落羽松):和園兩側種植,冬季時整排會轉為紅褐色並落葉,營造出獨特的蕭瑟美景。

黑檀(象牙木):果實會由綠轉黃再變紅,生長緩慢,極為珍貴。

紫檀(楓港柿):園區的第二顆鎮園之寶,樹齡約500至550歲,是園區內最古老的樹木。其葉片修剪成扇狀,冬季會變紫紅色,根部盤根錯節,形態優美。

樹齡逾550年的紫檀為園區最年長的鎮園之寶,盤根錯節、葉色四季變化,見證時光流轉。(圖片來源:成美文化園)

樟樹:園區內不乏樹齡超過200年的粗壯樟樹。

這些樹木的維護極其精緻,需專業技術人員定期修剪塑型。特別的是,魏家二董對樹木情有獨鍾,會親自參與每棵樹的擺放,甚至將樹木吊起旋轉,確保每個角度都呈現最佳美感。移植珍貴樹木時,更會運用「斷根」技術,歷時數年進行,以確保樹木能適應新環境。

以日式庭園風格打造,池塘、小島與高低錯落的景觀樹木,呈現縮小版兼六園的精緻景致。(圖片來源:成美文化園)

融和東西的景觀藝術與餐飲體驗

園區的景觀設計融合東方與西方美學。松柏軒景觀餐廳的設計靈感來自日本箱根的雕刻之森美術館,透過大片落地窗,將室外松園景觀引入室內,形成天然畫框。建築風格採用現代簡約的清水模建築。餐廳的餐飲以在地傳統小吃為主,如肉捲和割包。其中的傳香網油酥肉捲,是由員林第一市場85歲阿婆傳承,以豬網油包裹豬肉與魚漿內餡,炸製後鹹香不膩,溫潤如初,也讓宴席成為地方文化傳承的舞台。餐廳豬肉料理豐富,因為彰化是重要的豬肉產區。陳慶浩透露,董事們對食物品質有著極高要求,由主廚親自控管,甚至設置多樓層廚房以確保餐點熱度,避免影響口感。

必點料理「網油酥肉捲」來自員林第一市場阿婆的老味道,重現魏家兄妹童年記憶。(圖片來源:成美文化園)

餐點之外,園區的四季景觀各有風貌:春季有粉紅色花旗木與紫色許願藤,夏季主打紫薇百日紅,秋冬則以落羽松、楓葉、烏桕等變色葉景觀為主,營造出如「紅地毯」般的美景。園區也積極舉辦多元活動,如親子抓周、老車盛會等,未來更將爭取環境教育場域認證。

由日本庭園大師石田京市打造的「天然畫框」概念,讓用餐者彷彿身處足立美術館的窗景之中。(攝影:林秀娟)

從家族情懷到地方創生,魏氏家族的宏遠願景

成美文化園區的誕生,緣起於魏家對老宅的修復,後逐漸發展為地方創生的夥伴。魏家四兄弟從小在永靖長大,對家鄉有著深厚情感。永靖曾因高速公路開通而沒落,魏家希望透過園區的投入,為家鄉注入新的經濟活力。

魏氏家族重視家族與孝親精神,這份核心價值貫穿於園區的每個細節之中。展望未來,成美文化園區仍有諸多規劃。園區旁正在興建一座約22間客房的新酒店「蘭園」,預計2026年開幕。該酒店將提供一站式套裝體驗服務,結合園區景點,推出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的行程,主打家庭客群。此外,園區已開發約九成,明年計畫將發展重心延伸至永靖街區,進行街區開發,希望能將遊客導引至在地街區,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並結合建築工藝等在地特色。

儘管彰化高鐵站運量偏低,觀光產業仍有待發展,但成美文化園區已被彰化縣政府視為潛力景點,積極協助推廣並導入旅行團。這座融合了歷史、自然與人文的園區,正以其獨特的魅力,持續向大眾傳遞著珍貴的文化訊息,並為永靖的未來描繪出一幅充滿希望的藍圖。

大型地景藝術「播夢種籽」,為日本設計師石田京市與建築師郭俊沛跨界合作的藝術裝置。(圖片來源:成美文化園)

成美文化園

  • 電話:04-822-1199
  • 地址:彰化縣永靖鄉中山路二段86號60號
  • 官網:www.cmcp1885.com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