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的狩獵智慧
狩獵勇士的智慧陷阱
2020/12/23
- 文字 / 撰文/林瑞珠 攝影/林瑞珠、林衍億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泰雅族是山的子民,愛山、敬山是融入基因裡的元素,而狩獵更是原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所得的獵物是原始部落族人們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也因此造就了特殊而實用的狩獵文化以及使用陷阱的智慧。
在部落文化興盛的年代,狩獵,是一個男人從個人學習到與部落群體關係進行密切合作的訓練過程。除了取得食物,同時也在訓練一個男人負起守衛部落的責任與技能。所以大部分的泰雅族男孩在6、7歲時,就會跟著長輩到山上學習打獵、觀察動物行走的路徑、足跡、排泄物、學習父祖輩們是如何放置陷阱。而打獵獲得的肉品,不管在祭典上或特殊節日上,都會與族人分享,這種分享的習俗便是泰雅族狩獵的gaya。狩獵要以小搏大,用最小力氣獲得獵物,為達到這個目的,工具的使用就非常重要了,獵人們便要學會製作陷阱。泰雅族人長居山林,對生態、動物習性非常地熟悉,也因而發展出一套獨特又實用的狩獵文化。
狩獵的禁忌
1. 各部落有各自的傳統領域,也就是獵場,不能互相侵越。
2. 遵循夢兆與鳥占結果行事。
3. 出門前若放屁或打噴嚏就要取消狩獵活動。
4. 禁止捕獵幼小的動物。
5. 大部分的族群禁止婦女狩獵。
6. 打獵前一日不能近女色。
上山 先敬山林鳥獸之神
臺灣山林巨木參天,日光透過層層疊疊的樹葉,遮蔽了大量光線,在一片景致相似的山林裡,很容易迷失方向,尤其近午時分,地表水氣受到早晨陽光照射,熱能蒸發成山嵐霧氣,稍不留神,就會失落在白茫茫的世界中,所以不論是泰雅族或其他族人上山,都會先祭山神,祈求平安順利。
另外,祭山神時必須帶瓶米酒。泰雅族人因居住在臺灣中北部,山區多竹林,因此上山打獵的族人,總會在山林入口處砍一支合適的竹子,截一段成為竹杯,也就是祭杯。倒入米酒,灑一些在地上敬神,然後自己喝一口以表敬意。住在桃園復興鄉嘎色鬧部落的哈告 ‧ 伍道表示:「每一座山都有山神,要敬重祂們!不能一到山上就隨意來,這樣很容易受傷。」入山之後,每逢一個叉路,還要砍一支樹枝放在地上,將樹尖的葉片朝向隊伍行進的路線,以作記號,這樣後面趕來的夥伴,或返程時,才會知道往哪個方向走才正確。
一切準備就緒就可以上山打獵了,老獵人腳步輕盈,氣息沉穩,眼觀四方、耳聽八方,鼻聞周圓百來公尺的氣味,他們靜靜地觀察周遭動靜,盡可能地不打擾附近的生物,經驗告訴他們,幾十公尺外會有虎頭蜂窩;從動物的路徑的腳印、排泄物、樹叢的形狀,他們便可判斷昨晚是山豬還是山羌睡在這裡;依據他所留下的排泄物推斷可能走了多遠等等。這些訊息決定了獵人們要何時、何地架設陷阱以誘捕哪種獵物。
架設陷阱 製造路徑的假象
住在宜蘭南澳鄉的泰雅族松亞倫村長也是位打獵達人,他常常帶著年輕族人上山觀察:「那邊有一條路喔!有沒有?那個就是動物走的路,這就是山羌的腳印以及他的排泄物,我們要放陷阱,就要選擇在這條路上。」他把陷阱架好之後,把周邊的落葉、細碎木枝都撿過來舖上,製造獵徑的假象,以免動物發現繞道。
獵人們必須學會製作陷阱,更要知道該如何做出完美的狩獵陷阱。
打獵並非無限制的行獵,老人家經常會提醒後輩只能獵取夠用的獵物,不能獵得太多。一般而言,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是泰雅族勇士們狩獵的最佳時機,一來是入秋後,動物的休憩與覓食路線較為固定,可獵取的機會較高。二來是因為4至6月是鳥獸繁殖時,接著到10月是動物的成長期,這段時間便不能獵捕。這就是泰雅族生態保育行動,比現今冷冰冰的法條限制更能說服人心啊!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