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祈求力量的利器

火槍 狩獵與保護家園好幫手

2021/03/11

  • 文字 / 撰文/李玲玲 攝影/吳金石
LINE分享 FB分享

面對傳統狩獵經常被判罪,昔日獵人的光榮不再,該如何找回傳統文化及獵人的驕傲?藉由文物,開啟部落文化行動,讓部落青年循著祖先的腳步,繼續前行。

原住民族部落的傳統武器,主要有刀、標槍、弓箭等,對於火槍的使用,則是透過部落之外的人們才慢慢接觸。原住民族使用武器的歷史其實很早,其中獵槍的使用,大概可以回溯到16、17世紀。當時,部落跟漢人、西方人常進行物品交換,而火槍是交換物品中最熱門的品項之一。因為對族人來說,火槍不僅用來狩獵,更能抵抗外來敵人,保護部落家園。

透過文物,我們可以看到部落使用槍枝的歷史演變,像是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曾搜集到兩把火繩槍,一把槍型完整,另一把只剩下槍機和槍柄,根據伊能嘉矩的紀錄,兩把都是屬於新竹縣泰雅族人的火槍,槍型完整的槍,是日據時期新竹廳廳長贈送的,另一把則是新竹縣五峰鄉十八兒部落的泰雅族老人送的。


獵槍的權力展示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胡家瑜說,過去我們只知道,原住民會和外來人做槍枝交換,但是透過伊能嘉矩獲得的那兩把槍可以發現,交換的可能只有鐵製的槍管,因為根據歷史紀錄,原住民族會做槍。然而,從這兩把槍來看,可以推論原住民族做的應該只有槍柄。進一步仔細觀看槍型完整的槍柄上,有二十多條細細的線條刻紋,「那是這把槍的原始主人,記錄獵首數量的刻紋。」

在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控制臺灣山區,推行理番政策,向部落提出收繳槍枝及歸順的要求,因而引發一系列反抗事件,例如:布農族的大分事件,就是因為日本政府要求部落交出賴以為生的獵槍而引起。之後,日本政府將一部分從部落收繳的槍枝放進博物館,做為權力展示。

尋回祭槍文化

祖先拿過的槍,在百年之後重回部落懷抱,昔日的被壓迫者獲得解放。其中,有兩把法國製改裝栓式單發步槍,就是被收繳的槍,而這兩把槍自普法戰爭以來就被廣泛使用,並傳到中國,至今還是仍有在販售的古董槍。

「特別的是,這兩把槍的準心被磨掉,槍柄也被換掉,被布農族獵人改造過。」國立臺灣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吳佰祿說,原住民族用火槍通常不需要長距離瞄準,加上為了方便在山林狩獵追逐時的行動,因此會將槍枝改造,把較為突出、容易勾到物件的裝備拿掉,並依照各族特色做槍柄裝飾,所以在許多原住民族部落裡,都有專門的槍枝改造師。

為了便於在山林中狩獵,原住民族的獵人會將槍枝改造,將容易勾到物件的裝備拿掉。(上)改裝火帽擊發步槍、(下)改裝毛瑟1871式單發步槍。(感謝國立臺灣博物館協助拍攝)


每個原住民族群都有狩獵的習慣,也延伸出各種儀式,當槍枝進入部落以後,不僅方便狩獵,也成為鞏固部落、讓生命延續的力量。像是敬畏神靈的布農族,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必須要有「祭」的動作,所以在打獵前,會先祭槍、唱祭槍歌,以虔誠的心,召喚山林的獵物精靈,祈求神靈給予槍力量,使狩獵的成績可以更好。

出草或打獵歸來後,族人會一起慶功,參與出草或打獵的男人會蹲下並圍成圈,中央放著獵物和小米酒,其他的族人圍在圈外,部落長者拿著酒,依序詢問獵人戰績,獵人每說一句,其他人也要重複一句,族人跟著應和鼓舞,這就是布農族著名的「報戰功(Malastapang)」。

每個原住民族都有各自的狩獵儀式,布農族在打獵前會先祭槍、唱祭槍歌,祈求神靈給予槍力量,以獲得豐碩的狩獵成果。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65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