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s
Ho Hai Yan/ 臺灣原YOUNG
《Ho Hai Yan 臺灣原young》內容以文化傳承為主,富含原住民族傳統習俗、祖先智慧與傳說故事等多元豐富資訊。
-
遠離文明的生態守護者
October 26, 2020
高基族(Kágaba)始終帶有神迷色彩,因為西班牙在15世紀入侵南美洲展開殖民時,他們不願受到侵襲,於是移居到現在哥倫比亞北方山區,聖瑪爾塔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 Colombia),遠離文明的干擾。高基族自認為是保護地球生態的守護者,他們稱呼地球為「Aluna」,也就是「...
-
來自南美洲森林的魔法者
October 26, 2020
關於圖皮族人,最早可以追溯自2900年前,但自從16世紀開始,葡萄牙人開始殖民巴西後,他們便開始遷徙,最後定居在秘魯。之後因為基督教會為了方便傳教,發明了混合多種語言的圖皮族語。而這些離開原本棲息地的圖皮族人,便漸漸地失去了消息,一般人都認為他們已經在當地被同化了。至於留在巴西原棲息地的族人,近50...
-
塔拉烏馬拉族峽谷飛毛腿
October 26, 2020
墨西哥塔拉烏馬拉族(Tarahumaes)把自己稱為「Rarámuri」,也就是「飛毛腿」的意思。而提到塔拉烏馬拉族,就不能不提到《天生就會跑》這本書。當2009年英文版推出後,震撼了所有熱愛跑步的群眾。這本書的作者克里斯多福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非常喜歡跑步...
-
蒂瑪塔提尼節戰舞盛會
October 26, 2020
紐西蘭為期五天的蒂瑪塔提尼節(Te Matatini),是毛利語當中的「許多人」(Many Faces)的意思,象徵這項活動就是號召不同部落的毛利人,一同參與!所謂的戰舞就是比較常見的「哈卡舞」(Haka),原本是毛利人,乃至於太平洋地區許多部落都有流傳的傳統舞蹈,現在已經演變成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
-
瑪美里族祖靈節木雕大師
October 26, 2020
位於馬來半島,為當地19個原住民族群之一的瑪美里族(Mah Meri),根據瑪美里族的語言翻譯過來,意思便是「森林中的人」(Mah代表森林,Meri代表人);也稱「Ma Betiesk」,意思是「有魚鱗的人」。原本他們是居住在周圍的小島上,後來,為了躲避海盜的侵襲,才搬到陸地上生活。瑪美里族的祖靈節...
-
鄒族鞣皮技術製作多功能衣飾
October 23, 2020
以前鄒族的老人家總會告誡上山打獵的年輕人,不要打只有一隻眼睛像月亮的鹿,那是山獸神。一天,一對兄弟上山,遇見傳說中的山獸神,哥哥遵守老人家的告誡,弟弟卻見獵心喜,箭放在弦上了,想起老人的告誡,又不甘心地放下弓箭,卻在猶豫時,不小心把箭射出去,剛好射中山獸神,山獸神受傷逃跑。兄弟倆循著山獸神在葛籐留下...
-
《Melevlev》融合雷鬼曲風新滋味
October 21, 2020
來自臺東排灣族的Matzka,他的音樂風格以雷鬼為主,再混和著爵士樂、民謠、重金屬、Rap和嘻哈等多種元素。身為原住民族的他,經常在歌曲中加入原住民族音樂或古調,讓自己創作的歌曲充滿強烈個人風格。Matzka在音樂的表現上十分傑出,他曾經獲得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原住民族母語組第一名、金曲獎最佳樂團獎...
-
別在意他人眼光,勇敢活出自我
October 15, 2020
曾經是穿著軍服的教官,現在則是一身休閒裝扮,每天在田裡耕作、研究各式野菜。粗重的農活難不倒吳雪月,因為她從小就會幫忙大人插秧、割稻、放牛。「那個年代的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吳雪月出生在50年代的壽豐鄉光榮部落,父親是小學老師,母親在家務農。每到假日,家裡的孩子都需要到田裡幫忙,吳雪月一點也不覺得辛...
-
從動物世界看部落
October 15, 2020
小米變小鳥傳說遠古的年代,太魯閣族人幾乎不用工作就有東西可以吃,每個人都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那時,只要半顆小米就可以煮成一大鍋小米粥,供全家人食用,因此,家家戶戶只要種一兩棵小米就夠一年食用。有一天,族裡一位婦人正煮著小米粥時,覺得剝殼後還要切半,相當麻煩,於是婦人便偷懶直接拿了一把小米往鍋裡丟,開...
-
每個人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美麗
October 13, 2020
五歲的布農族小女孩法麗絲,帶著彈弓到山裡打獵,她遇見一位全身長毛的大巨人,於是兩人一起獵雉雞、摘水果,在河裡玩水⋯⋯。法麗絲是《為什麼不能去打獵》繪本中的主角,這本書的作者就是田知學。「小學二年級以前,我就是山上的野孩子。」在部落成長的田知學,曾經有過一段無憂無慮且快樂的童年,而繪本當中有許多的情節...
-
小矮人與那瑪夏
October 12, 2020
有年大乾旱,卡那卡那富族人種的東西都長不活,因此發生大饑荒,也找不到東西吃。一名年輕人為了找東西給族人吃,便獨自前往深山。當他來到山上,看到一棵叫Namisi的樹藤,根莖部長得非常大,以往族人就常挖來當食物,他看了很興奮,心想:「這挖回去一定夠供應族人飽餐一頓。」於是Namisi就努力地挖,不知不覺...
-
非洲的美麗游牧民族
October 07, 2020
非洲的Wodaabe族又被稱作「Mbororo」或「Bororo」,他們是薩赫爾地區的游牧民族與商人。特別的是,他們以精心的打扮與求偶儀式聞名全球,部族中不分男女,都非常注重打扮與外貌,甚至有著「世上最愛美的民族」稱號。因為他們從臉上的塗抹、服裝、飾品,乃至於舞蹈,都充分發揮了Wodaabe族的精神...
-
歌聲裡的部落情懷
September 28, 2020
戴曉君,一位來自屏東縣牡丹鄉石門部落的排灣族語創作歌手,她所成長的石門,是一個開門見山的美麗部落,周邊的東源部落、阿塱壹古道都是知名的旅遊指標。曉君在大學時期和部落青年組成「MAQATI 音樂工作團隊」。「MAQATI」是排灣族語「可以」之意,也就是一股「相信自己做得到」的精神。每年的大年初三,由曉...
-
自我追尋生活中真實的自己
September 28, 2020
來自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國中剛畢業就離開部落北上求學,放假的時候就去工作賺學費、生活費,每天的生活不是念書、就是工作。學校畢業之後,也就順理成章地在北部就業,從事燈光音響的技術工作,展開早出晚歸的生活。長期在都市生活、工作,使他漸漸遠離故鄉,連記憶中部落海風的味道都淡掉了。...
-
太陽下山之際的祭儀
September 25, 2020
每年10月、第1個週六晚上舉行的撒奇萊雅族Palamal火神祭,舉辦此祭儀的目的是為緬懷100多年前先祖護衛土地與族人的歷史。撒奇萊雅族原來居住於花蓮平原,也就是今天的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一帶,大約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最大的部落是達固部灣部落。1878年清帝國的勢力已跨足臺灣東部,並且入侵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