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ist

  • 少即是多

    August 03, 2017

    這不是個數學題或美感課題,而是一個釀酒師的釀造建議。不惜成本降低產量,選最好橡木桶,添購最先進設備,聘最知名釀酒顧問,或者租匹馬來耕田,努力做這做那,最後真的釀出更迷人的酒嗎?在我認識的諸多國際級釀酒顧問中,出身義大利托斯卡尼的亞伯特‧安托尼尼(Alberto Antonini)是最欣賞的一位。不只...

  • 化入山林的旅店

    July 27, 2017

    泰國的知名建築師——班那(Duangrit Bunnag)是我相當欣賞的朋友。他善於以嶄新手法就地取材,創作出與天然環境相融的作品;總一如他的為人一般,自然又優雅,令人打從心底覺得溫暖放鬆起來。當他邀請我去試試他設計的普吉島納卡度假旅店(The Naka Phuket Villa)時,剛好是我被事務...

  • 藝術和宗教究竟是敵是友?

    July 20, 2017

    當我們在觀賞世界名作與遺蹟時,不管喜不喜歡,通常也看到了宗教。像是〈最後的晚餐〉、梵蒂岡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的天頂、根特祭壇畫(Ghent Altarpiece)等,這些例子再清楚不過:藝術史和宗教史唇齒相依。不過,前面的例子年代已久遠;近現代的藝術家鮮少接受宗教機構的委託而創...

  • 豐饒直率,葡萄牙之味

    July 06, 2017

    在我的多年旅歷裡,葡萄牙,可說是讓我尤其刮目相看之地。心心念念不知多少年,期盼與憧憬達於頂點才終於一訪,沒料到,一趟遊來,所見所感仍遠遠超乎預期。這其中,葡萄牙的飲食更是令我心折無比。和過往熟悉的南歐地中海料理略有差異,飲食個性似是更顯繽紛濃烈、個性鮮明。首先印象深刻是,各種肉類、海鮮食材既多元豐碩...

  • 期待在外國影片「看見台灣」

    July 06, 2017

    我一踏進瑞士的盧森(Luzern)火車站,候車站台幾乎擠爆,而且七、八成是印度遊客,彷彿置身在印度火車站。火車一進站,印度遊客蜂擁而上,喧騰的場面,就像媒體報導的印度火車站畫面。我被人群推擠上了車廂,孤立在幾乎是印度遊客的專屬包廂。自中國開放出國觀光以來,世界各地都有大群中國遊客。但是,印度遊客大幅...

  • 遺珠之樂

    July 06, 2017

    不同風土之間的評價或有高低,但其實,酒的美味卻自有價值。在法國法定產區管理局(INAO)的技術官僚眼中,許多現下因氣候變遷而顯得特別珍貴的布根地葡萄園,卻可能是不符標準的次等園。例如:方位朝北日照時數較短的背陽坡,或者,高海拔、較為冷涼的山頂葡萄園,常在過於炎熱的年份裡釀出最均衡多酸的葡萄酒,然而,...

  • 坐擁維港新視野的旅店

    June 29, 2017

    說來慚愧,身為一生住在港島的香港人,雖然只不過隔了一條維多利亞海港,紅磡到九龍灣一帶,對我來說幾乎像是另一世界(對許多老港島人也是)。聽聞嘉里酒店(Kerry Hotel)要在此落戶已久,今年四月終於開幕,當然要過海一住,短短半小時路程心情也似雲遊海外,可謂是我這個旅館痴的小確幸。我住了一個晚上,還...

  • 藝術品也提醒你環保!

    June 22, 2017

    六月一日川普總統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議》(Paris Accord)。此協議是同意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是全球性的、須各國面對問題並提出減碳計畫;最終目標是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攝氏二度以內。二○一五年已經有一百九十五個國家簽署。美國,是聯合國中唯三(另二者是敘利亞、尼加拉瓜)沒簽署該公約的國家...

  • 等不到電車的車站

    June 15, 2017

    東京總武線兩國車站建築,是一座酷似昔日台北車站的車站建築,每次到兩國地區旅行,都讓我想起以前的台北火車站。不過在這座車站裡等車,卻永遠等不到電車來到,令人十分納悶!原來老車站建築早已不使用,實際使用的車站站體安置在舊車站一旁。建於一九二九年的舊兩國JR車站雖然已不使用,但是幸好並沒有遭到拆除。以前曾...

  • 無法演算的價值

    June 08, 2017

    當程式演算技術在許多領域的表現逐漸超越人類的當下,卻有越來越多的菁英酒莊轉而投入更老式的手感式釀造。例如新式榨汁機都備有多種自動榨汁模式,但許多酒莊即使用的是最先進的機器,卻仍採用手動操作模式,而運氣好有門路的酒莊則已改採老式的木造垂直式榨汁機了。是頑抗的拒絕科技,或者,只為了釀成更迷人的葡萄酒呢?...

  • 搭郵輪進入鐵達尼號的歷史

    June 08, 2017

    今年暑假,歐洲有幾個重量級藝術活動,我早就計畫前往朝聖。但暑假機票昂貴,為節省旅費,我決定五月下旬的淡季,提前飛往倫敦。可是,藝術活動在六月下旬才展開,突然多出四週時間,心裡卻毫無想法。就在此時,一封郵輪公司的促銷郵件出現在我的Gmail信箱。我打開一看,簡直就是夏季午後的及時雨,不只時間恰好、郵輪...

  • 老酒風華

    June 08, 2017

    不知是否飲酒多年之漸漸因緣聚合,近年來,和老酒歡喜相遇機會越來越密集。從葡萄酒到干邑、威士忌,都至少在四、五十年份以上,涓滴都珍貴。其實一直以來,我對老酒並沒有太多執著耽溺。原因一來量少價高,絕非尋常小民如我等閒輕易有緣有力能夠高攀;二來,長期經久醞釀,不僅熟陳過程變數太多,且不見得款款都禁得起歲月...

  • 只有東京才有的半島

    June 01, 2017

    既熟悉又陌生,是東京給我的印象。明明去過無數次,連複雜的地鐵線都幾乎背在腦海;然而次次到訪,卻還是能讓我興奮莫名,十足新鮮。所以有時就算我目的地不是東京,我也會特意找機會在那城轉機,多逗留一兩天也相當值得。也就像是半島酒店,再熟悉也不過的經典旅店,每一次的相遇都像是第一次般令人悸動,從不覺得接近百歲...

  • 藝術作品怎麼越來越像?

    May 25, 2017

    夏天赴威尼斯看雙年展,你至少會看到五十座「國家館」。被選中的藝術家在不同國家館展示大作。但是如果手上不就著地圖索引光是看作品,可能會不確定自己究竟在「哪一國」,因為現在的當代藝術家傾向跨界、跨文化,國家風格似乎絕跡 。文化全球化的結果是,藝術的表現開始趨同,作品擺在亞洲還是西方觀眾面前,都可能產生共...

  • 沒有〈蒙娜麗莎〉的羅浮宮

    May 11, 2017

    我到巴黎,羅浮宮幾乎必去;欣賞繪畫,是主要目的。因此展示繪畫的德農館(Denon)二樓大迴廊,是我必去、且停留較長時間的地方。達文西(一四五二年—一五一九年)名畫〈蒙娜麗莎〉正是擺放在此區的第六展廳。然而,自從〈蒙娜麗莎〉被厚厚的防爆玻璃框起來、且加上隔離柵欄,無法再近距離欣賞,只能伸長脖子遠眺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