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藝術品也提醒你環保!

藝術門道

2017/06/22

LINE分享 FB分享

六月一日川普總統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議》(Paris Accord)。此協議是同意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是全球性的、須各國面對問題並提出減碳計畫;最終目標是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攝氏二度以內。二○一五年已經有一百九十五個國家簽署。美國,是聯合國中唯三(另二者是敘利亞、尼加拉瓜)沒簽署該公約的國家。

科學家一再解釋全球氣候暖化、北極融冰後,帶給生態和全人類的問題,所以《巴黎協議》裡規範了各國的減碳目標。川普政府認為這會降低美國能源產業的競爭力,並批判歐巴馬時代過度配合協議,所以退出。川普還想日後重啟對美國有利的談判。這豈不是綁架地球、令環境保育與綠能發展淪為政客作秀的籌碼?

當代有不少藝術家以作品,讓大眾反省或感受環境與氣候變化。比如丹麥冰島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曾在二○一五年巴黎氣候峰會會場門口擺設作品〈冰鐘〉(Ice Watch)。埃利亞松和地質學家合力將來自格陵蘭冰川的十二塊冰塊帶到巴黎,放置在巴黎的廣場上。這些曝曬在太陽下的冰塊很快的融化,提醒著環境危機。埃利亞松企盼作品能夠提高政客、元首、科學家以及普通人的警覺性。

另外,來自墨西哥的藝術家博斯克‧索迪(Bosco Sodi)的創作,也非常尊重大自然,幾乎所有繪畫和雕塑的創作元素都擷取於他所處的環境,包括石頭、黏土和纖維等,比如他曾經把墨西哥的塞沃魯科(Ceboruco)火山的岩石吊出來上色創作。他信奉日本侘寂美學(Wabi Sabi),旨在從自然的缺陷、生命的無常和環境的偶然中深度發掘美。索迪將身邊最容易忽略的自然尋常物改造,為觀眾返璞歸真的初心做了寄託。

下次,若再看到類似冰塊的裝置,還在想「這是藝術嗎?」的同時,或許可不依靠專家解釋、合理推敲創作企圖及關於人類環境將來可能毀滅的根本問題。相信藝術品給人的剎那觸動,會比看到新聞還來得深刻。(本專欄每四週刊登一次)

題外話》在墨國的日本侘寂美學

博斯克‧索迪花了6年的時間,好不容易邀請到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到墨西哥瓦哈卡市(Oaxaca),蓋成他夢想的藝術家駐留與項目基地,這座面對太平洋藍色海岸線、充滿安藤清水模、棕櫚樹、仙人掌、藝術與陶藝教學的園地被命名為Casa Wabi。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