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ist
-
自然想想工作室
November 13, 2024
文/蔡舒湉 攝影/游家桓站在田間超過百年的伯公廟前,自然想想工作室創辦人羅文君伸長手臂介紹環境。不遠的前方盡是竹北新崛起的華美高樓,令人難以想像怎麼能在新竹高鐵站旁取得一塊農田,一個人單槍匹馬地經營起自然農法?戴著斗笠的莊稼女漢子笑得比秋日還暖,說:「因為我是客家山村裡面長大的小孩。」從零啟動自然農...
-
新社:菇香.果香.花香 人文綠意山城慢活
November 13, 2024
撰文/楊育禎 攝影/陳正國 插畫/徐筠婷群山環繞、氣候宜人的新社山城,因獨特的河階地形及純淨的水源,孕育出豐饒的物產,是聞名全台的香菇故鄉,也是花卉與水果之鄉。造訪新社,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旅程之中美景處處,豐富多變的美食小吃滿足味蕾,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為旅客帶來許多的感動。香菇故鄉大啖養...
-
三義 卓蘭:秋日豐收之旅 採果逍遙遊
November 13, 2024
撰文/張煥鵬 攝影/王文廷 插畫/徐筠婷苗栗無論是自然景觀、人文史蹟,抑或是客家文化和在地美食,玩法豐富且多樣。當地有許多觀光農園,每個鄉鎮各有代表性的農特產品,例如被譽為水果之鄉的卓蘭,種植的水果相當多樣,其中的水梨、葡萄、楊桃和柑橘,是最具代表性的四種水果。微涼的秋天,來到三義和卓蘭旅行,一定不...
-
楊梅 龍潭:採集浪漫回憶 來場秋收之旅
November 13, 2024
撰文/Seeing Wu 攝影/吳金石 插畫/徐筠婷與植物共享名字的地名就像是染上顏色與香氣般的存在!楊梅因清代移民至此的漢人看到滿山遍野的楊梅樹而得名,其西南方與台三線經過的龍潭區台地地形相接,是以老樹、老屋與水圳陂塘等自然景觀而聞名的客庄。龍潭則與轄區內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龍潭大池有關,曾經這裡傳...
-
慢旅時光 楊小黎愛上美麗客庄
November 12, 2024
撰文/張煥鵬 攝影/陳正國 插畫/徐筠婷四歲就出道的楊小黎,曾是台灣家喻戶曉的童星,如今成功轉型為全方位藝人,在主持、戲劇、配音等多個領域都有傑出表現,2018 年更憑藉著客家劇場《台北歌手》榮獲第53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小時候,對於自己的客家身分其實完全沒有感覺。」楊小黎的母親是屏東內...
-
海洋子民噶瑪蘭族的菜園
October 17, 2024
他們之所以具備此本領,是因為噶瑪蘭的大人們很樂於從小帶著孩子到海邊潛水撈捕,並傳授漁獵的技巧,所以各個如浪裡白條,在海裡翻湧潛水刺魚、網撈,樣樣難不倒噶瑪蘭族青少年,並培養出許多自由潛水高手,閉氣下海如蛟龍。也因如此,噶瑪蘭族人的餐桌也經常端出都市人嚮往的海味珍饈。下海潛水撈捕一個人就可行動,搭船出...
-
泰雅族獨特美味 臭骨
October 17, 2024
提到泰雅族經典傳統美食,最著名的莫過於利用鹽巴與小米混和發酵後,製成帶有鹹酸味的泰雅醃肉(tmmyan)。泰雅族醃肉文化與傳統狩獵文化習習相關,過去到深山打獵徒步來回要花上好幾天,為了延長肉質保存天數,獵人在深山捕獲獵物時會先將鹽巴抹在肉上進行簡易處理,避免下山因長途跋涉導致變質,而帶回來的山肉,除...
-
傳統部落男人專屬的編織工藝 弓織
October 17, 2024
男獵女織,是過去傳統臺灣原住民族的分工,男人必須製作大部分的生產工具,包括女人的織布機、農具、及獵具等,其中織布機所需的腰帶、上山打獵裝獵物的網袋及農用籐籃,都需要編織出堅韌且負重能力強的背帶。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的男人,特別擅長利用弓織,編出又紮實、又能承載重量與力量的織帶、背帶,正因如此,...
-
Kivi Pasurivai吳美婷 跨越分水嶺的靈魂美聲
October 17, 2024
來自屏東八瑤部落的排灣族音樂人Kivi Pasurivai吳美婷,擁有深刻詮釋傳統的唱功,憑藉首張創作專輯《分水嶺 Padiyudr》入圍2023年第34屆金曲獎的最佳原住民語歌手、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年度專輯等大獎。2018年,Kivi和同為2.0樂團成員的杜花兒發布自彈自唱〈我想回家〉影片,歌詞「...
-
不可不知的南島交流盛宴
October 17, 2024
陽光熱力四射,一艘朝著島嶼和海洋乘風破浪的小舟,從南島民族論壇的會徽元素,就能具體而微地體會南島語族的生命長河。該組織抱持宏大理想,自2002年起推動各項南島文化交流與傳承活動,而祖先們的偉大心靈與生活技藝,也在會員及觀察員共同努力下,在數千年後蛻變出自信樣貌。團結培力 南島民族論壇2019年前總...
-
小米作物復耕與當代應用
October 17, 2024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早在五千年前的臺灣就出現了小米農耕文化,但在上個世紀因為現代化的推進,加上農耕方式、飲食文化的改變,原住民族的小米種植日趨式微,部落祭典文化亦受影響,引起有識之士的重視,例如臺東拉勞蘭部落牧師戴明雄成立小米工坊推動南迴地區小米復耕;臺灣學界也將美國學者韋恩.佛格(Wayne Fog...
-
小米祭品文化與神聖儀式
October 17, 2024
臺灣原住民族幾乎每一族都流傳著神靈賜予小米種子,以及矮黑人傳授農耕技巧的傳說,從中可見原民生活與農耕文化的節奏,亦可看見原住民族對小米的珍視。除了種子,整株小米其實都可利用,如高雄多納部落魯凱族的未婚男士會以小米串來傳情;排灣族則發展出在祭典中燃燒小米梗,藉著冉冉上升的煙來與神靈溝通的方式。感謝祖靈...
-
小米糕的傳統意義與角色
October 17, 2024
小米是原住民族重要的糧食作物,可用來當作主食、釀酒、製作糕點等,其莖、稈、穀則可當餵養家畜的飼料,一年四季的運作多以小米的生長進度為指標,歲時祭儀亦與此有關,並在祭典中獻上小米、小米糕、小米酒當祭品,以感謝天神及祖靈的照顧與賜與,因此被原住民族視為「最神聖的作物」。小米得來不易 具文化傳承意義每年七...
-
韋蘺若明Rimui:勇敢且務實的追求夢想
October 17, 2024
漫畫家韋蘺若明擁有一半的原住民族血統,他的父親是泰雅族人、母親是客家人。從小立志成為漫畫家的她,成功實踐夢想。曾經榮獲日本國際漫畫賞金獎、日本SMA17亞軍,目前出版的作品有《鬼要去哪裡?》、《送葬協奏曲》、《重返最初的悸動》等,優異的創作表現備受國際矚目。在平鎮出生、長大的韋蘺若明,從未有過部落生...
-
太魯閣族射日行動
October 17, 2024
傳說在開天闢地之初,天上有兩個太陽輪番上陣,當時的世界只有白天沒有夜晚,烈焰曬得河水蒸發,農作物無法生長,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太魯閣族人聚在一起商討對策,有人提議要射下一個太陽,馬上有幾位勇士自告奮勇、準備出發。由於射日路途遙遠,可說是一項百年計畫,擔心有生之年無法抵達,需要後輩來延續,因此,勇士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