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中壢 平鎮:書香、咖啡香、米食香 聞香尋訪老街區新意象

2024/12/31

  • 文字 / Powered by 客家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摘要

看見不一樣的中壢、平鎮老街區,那就尋香而訪吧!從日本時期老屋、地景式環境教育場域到客家青年返鄉開設的書店、咖啡館與傳統市場客家甜品,在書香、咖啡香與米食甜香中,品味嶄新的老街區新面貌。

撰文/Seeing Wu 攝影/吳金石、王文廷 插畫/徐筠婷

中平路故事館 城市文化客廳

中平路故事館,這座建於1930 年的雙併日式公務員宿舍,占地約三十餘坪,靜靜地佇立在中平商圈。這裡曾迎來兩位主人王國治先生與廖運全先生,前者曾擔任桃園縣政府民政局山地課的課長,後者則為教育局中等教育科職員。王家與廖家都是桃園的客家人,在這棟日式建築中居住、生活,在日式建築中融入客家文化需求,形成了與日式風情交融的生活樣貌,讓這裡成為一個充滿多元文化的共同體。

兩家四代人,伴隨著這座老屋,度過了60載的歲月,生活的印記與家族的情感交織在這片空間中。如今,中平路故事館化身為「城市文化客廳」,成為認識在地生活的窗口,讓這座老屋繼續訴說著它豐富的故事。2022年,這棟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其洋風圓窗、細緻的木櫺,與適應台灣多雨氣候的橫向雨淋板和架高的基座設計皆悉心保留,復現日本時期當地居民的生活情境。

2022 年,中平路故事館登錄為歷史建築,建築設計皆悉心保留,復現日本時代當地居民的生活情境。

2022 年,中平路故事館登錄為歷史建築,建築設計皆悉心保留,復現日本時代當地居民的生活情境。

為了讓老屋重現昔日風華,2013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啟動修復工程,並於2015年以「中平路故事館」的新姿態開館。館內的一角一隅,保留了昔日生活的原味,從炊事場的大灶、地窖裡的煤球、養豬的豬圈,到後院水井冰鎮西瓜的角落,以及室內典雅的榻榻米居所,彷彿時光未曾遠去。2024年以「日日待客」為年度主題開展,「日」與「客」象徵著時間的延續、館舍與民眾的連結,並巧妙融合日本與客家文化。這裡帶領著來訪者穿越時空,一探日本時期中壢生活點滴,讓中平路故事館成為一座溫暖而沐浴時代風采的建築。

答嘴鼓牛汶水 客庄溫情味覺記憶

中壢車站周邊有不少在地人都當自家灶腳餐餐捧場的客家美食,如開業80 年的老巷小館客家粄條、鴨肉切盤,春來菜包的客家菜包、艾粄都是一試成主顧的客家好味。吃完客家鹹食,飯後來一碗答嘴鼓傳統甜品的牛汶水,才算是有了甜蜜的結尾。盛在碗裡白白胖胖、輕壓出一個凹痕,白潤圓厚的粢粑浸泡在黑糖薑汁裡,如同水牛躺泥水坑避暑,這就是從農村社會風靡至今的客家傳統甜品牛汶水,意思就是「牛玩水」啊。答嘴鼓傳統甜品小舖位於新民市場旁,古老闆承接阿婆令人懷念的手藝,每一匙都傳遞了客庄溫情的味覺記憶。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 地景式環境教育場域

桃園市的老街溪蜿蜒流經中壢老街,全長36.7公里,最後在田心溪匯合後奔流入台灣海峽。2010年,桃園市政府著手展開一連串的加蓋拆除、水質改善和河川整治工程,重新構築人與河川的和諧共存。歷經120天「開蓋計畫」的改造,老街溪在拆解、回收、回填等步驟中逐漸蛻變。伴隨著水質淨化和景觀美化的完成,老街溪重獲新生,為紀念這次重大整治,特別設立了「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

2012年5月正式啟用的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是全國首座以河川為主題的教育中心。座落於老街溪畔的中心建築,由兩棟客家老屋改建而成,館內詳述了老街溪的整治歷程與河川生態。入口處設有四座「時光隧道」溜滑梯,增添孩童探索的樂趣。最引人入勝的,是這裡如詩篇般的地景式教育場域——土丘象徵水圳源頭,透過層層的類梯田過濾過程,最終匯入縮小版的人工溪流,將室外地景與室內展示緊密相連,共同描繪出「老街溪大發現」的生態教育主題。

河川生態教育館本身採用二層紅磚仿舊建築風格,將原有的舊建築置入新的綠建築架構中,鋼構與磚牆交織,訴說著永續設計與河川生態教育的故事。穿行於其中,訪客宛若置身河畔,感受到人與老街溪間深厚的牽繫,彷彿這條河流在流動的同時,也訴說著人們守護家園、親近自然的故事。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由兩棟客家老屋改建而成,河川生態教育館本身採用二層紅磚仿舊建築風格,將原有的舊建築置入新的綠建築架構中;2館教室則是會在活動期間開放使用。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由兩棟客家老屋改建而成,河川生態教育館本身採用二層紅磚仿舊建築風格,將原有的舊建築置入新的綠建築架構中;2館教室則是會在活動期間開放使用。

大河壩小書店 以閱讀滋養日常

玻璃窗上,秀美的字跡書寫著以莉.高露《路過》的歌詞,那溫柔款款的字跡,正是出自大河壩小書店創辦人羅正穎之手。這間小書店的名字「大河壩」,在客家話中,意指「河流」,象徵著川流不息、滋養大地的母親。對羅正穎來說,這書店便如河流般匯聚了他所關懷的一切,「藝術家、文學家、表演者,甚至是每一位讀者、觀眾,都能在這裡交流,彼此分享,這不也很像河流最後聚合在匯流口,交會出無數未知的可能性。」

書店內的選書以音樂、飲食、土地等主題的書籍為主,開店初期也徵集了不少二手書,帶著書店主人眼光的書籍填滿了三面書架,而詩集更是其中的主角,「透過書和音樂,希望讓更多人接觸、認識客家文化。」就如同羅正穎時常帶著不懂客語的朋友去欣賞客家民謠歌手的表演,無須言語,音樂本身便超越了語言的界限,帶來心靈的共鳴,而他自身受客語歌手的影響,激發出對爵士樂的探索與喜愛。

至於為什麼離開化材專業回鄉開這家書店?創辦這間書店,「就像邀請大家來我的書房,來這裡聚一聚,聊聊天,也有機會分享彼此的喜好。」他希望這間小書店能讓人們相遇,並在一成不變的日常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大河壩小書店不僅是閱讀的空間,也會適時變身為表演舞台。每逢週末,書店會舉辦各類活動,邀請客家樂手或爵士樂團演出。羅正穎提及,林生祥老師的表演讓書店硬是擠進了六十多位聽眾,滿座盛況只有開幕當天的熱烈足以比擬。但也不是每次活動都能這麼熱烈,遇到沒有觀眾或僅有寥寥一兩位入場,羅正穎也會自在地跟所有人說:「那我們就自己玩吧!」和表演者的家人一起欣賞完整場表演,在他看來,每次的相遇都有它獨特的美感,在這裡,一切都不譁眾取寵、不隨波逐流,純粹用書店的節奏陪伴著老街上的鄰人,讓人心生自在。

大河壩小書店內的選書以音樂、飲食、土地等主題的書籍為主,開店初期也徵集了不少二手書,帶著書店主人眼光的書籍填滿了三面書架。

大河壩小書店內的選書以音樂、飲食、土地等主題的書籍為主,開店初期也徵集了不少二手書,帶著書店主人眼光的書籍填滿了三面書架。

作為主辦者用平常心來看待、回應每一次的相遇,可以感受到表演者在這樣的場合裡也會好像遇見不一樣的自己。當沒有觀眾的時候,可以更直接地面對喜歡的音樂,反而能更真切地體會與音樂間的親密聯繫。用自己的節奏陪伴老街區的鄰人,這也許就是這家書店讓人感受到自在的主因。

書店一隅,陳列了羅正穎的書法與硬筆字,他說:「寫字讓人能慢下來,去感受字裡行間的世界。」對他而言,寫字、讀書、欣賞表演,皆是不同形式的「閱讀」。透過這些閱讀,他得以獲得最直接的感動。大河壩小書店的收入勉強能維持日常運營,「就像生活一樣,一天一天地經營下去。」這書店,就像河流,日復一日緩緩流淌,無聲滋養著老街區。推門進入這裡,坐下,點一杯羅正穎親自泡的咖啡或茶,便能聆聽到書籍、音樂和人們心靈的細語。

大河壩小書店的主理人羅正穎希望透過書和音樂,希望讓更多人接觸、認識客家文化。

大河壩小書店的主理人羅正穎希望透過書和音樂,希望讓更多人接觸、認識客家文化。

天光雜貨店 客家文創X客家小農X客家百工百業技藝

一踏入平鎮新富市場一樓的天光雜貨店,便能感受到經過精心規劃、設計的清新氛圍。這裡是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與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聯手打造的嶄新在地文創品牌空間,集結了來自桃園的客家小農、客家文創、百工百業技藝等75家品牌,展出上千款產品,成為地方農會、小農與市民之間的友善橋梁。天光雜貨店不僅在實體空間內展現客庄風采,還整合了線上平台,提供鼓勵年輕品牌成長、促進交流的電商平台,讓桃園的客庄文化與在地風土得以持續萌芽與傳播。

天光雜貨店集結了來自桃園的客家小農、客家文創、百工百業技藝等75家品牌。

天光雜貨店集結了來自桃園的客家小農、客家文創、百工百業技藝等75家品牌。

天光雜貨店展出上千款產品,成為地方農會、小農與市民之間的友善橋梁。

天光雜貨店展出上千款產品,成為地方農會、小農與市民之間的友善橋梁。

新百王餐廳創立於1979年,以其廣受好評的客家桔醬、豬油蔥與泡菜而馳名,並成為天光雜貨店的友善食材取菜點。餐廳早期以預約辦桌的方式經營,堅持食材來源的可追溯性,將在地農產品從產地直接帶到餐桌。也會定期邀請主廚到餐廳參觀,深入了解農民的耕作強項,藉此共同推廣結合在地食材與客家風味的美食版圖。

以絕無添加防腐劑的嫩薑、鳳梨豆醬、酸梅汁聞名的福隆綜合農場產品,源於老闆莊玉隆超過五十年堅持的有機農法。這位神農獎得主憑藉嚴謹研究與實務精神,成為中壢有機農業的典範,也為天光雜貨店增添了亮眼的客庄品牌。此外,薪滿藝竹工作坊的精緻竹編工藝、古風茶創的好客擂茶禮盒,以及客家纏花品牌「九品纏」的巧手匠藝飾品,都為這裡注入生機與創意。隨著年末贈禮時節的來臨,天光雜貨店誠摯邀請每一位訪客前來細細品味,探索這片充滿生命力的客家文創寶地。

客家纏花品牌「九品纏」的巧手匠藝飾品,為這天光雜貨店注入生機與創意。

客家纏花品牌「九品纏」的巧手匠藝飾品,為這天光雜貨店注入生機與創意。

HAKKAFE' 哈嘎廢 老穀倉變身時髦咖啡館

2021 年聖誕節,一座名為「HAKKAFE' 哈嘎廢」的小天地在平鎮市郊悄然誕生,這是創辦人陳倩儀在疫情期間勇敢轉換跑道、尋找新生活方向的成果。面對全球變動帶來的不安,她選擇在家族的老穀倉啟動創業能量,將這個沉睡許久的空間變身為充滿人情溫暖的咖啡館。

走進「哈嘎廢」,彷彿進入了一個時空交錯的秘境:充滿傳統客家風味的古老家具,融合了現代咖啡文化,帶著一絲絲的波西米亞風情。這裡的每一張桌椅、每一件餐具,經過陳爸爸的巧手修復,變得煥然一新。陳倩儀也將空間中的每個角落,都灑落了自身細膩的好品味,讓人不僅能在這享用美食,還在不經意間翻閱了屬於台灣客庄的故事。哈嘎廢的名字,靈感來自「客家」的諧音,而「廢」則帶有一種輕鬆愜意、無壓耍廢的意味,還象徵著這個咖啡館從一座被遺忘的倉庫蛻變成為一處充滿生氣的所在。這裡不只是咖啡館,更是陳倩儀童年時光的縮影,是她與阿婆相依的回憶匯聚處,而陳家三代同堂的生活軌跡,也被一磚一瓦地鋪陳在這裡。

餐點也承載了家人的用心。陳倩儀的母親和弟弟陳柏穎親自掌勺,母親擁有總鋪師執照,親自製作菜色,完全手工料理;哥哥則善於水電維修,為咖啡館的電力設備保駕護航。而陳倩儀的丈夫張光佑更是她的「神隊友」,在咖啡沖泡和
顧客服務上提供建議,讓這家店不僅是一家人的心血結晶,更是一個家族同心協力的場域。

這裡的料理獨具巧思,將傳統風味與現代口感完美結合。經典的客家鹹豬肉選用瘦肉松阪,經過精心醃漬後烤製,散發著鹹香,契合現代人喜愛的低脂口感。油蔥雞腿飯則用自家炒製的油蔥調味,香氣在唇齒綻放。還有自製桔醬搭配的串燒梅花豬,帶著一點烤肉的焦香,重現陳家人在自家餐桌上最愛的家常味道,現在他們慷慨地與來到哈嘎廢的每一位食客分享。

HAKKAFE' 哈嘎廢創辦人陳倩儀將家族的老穀倉變身為充滿人情溫暖的咖啡館。這裡的料理也獨具巧思,重現自家餐桌上最愛的家常味道。

HAKKAFE' 哈嘎廢創辦人陳倩儀將家族的老穀倉變身為充滿人情溫暖的咖啡館。這裡的料理也獨具巧思,重現自家餐桌上最愛的家常味道。

咖啡館的飲品也值得一提:桂花拿鐵帶有淡淡的花香,讓人不禁想起秋日空氣中的桂花香,還有不含咖啡因的香檸茶,酸甜適中,是炎炎夏日的一抹清爽解膩的好選擇。在這片大片草地上,陳倩儀和家人們更歡喜地舉辦過一場復古客家扮裝派對婚禮,記錄這位女主人走向人生新階段的大日子。這座咖啡館,從一座老穀倉到現在,已然成為凝聚一家人的中心,而每位來到這裡的客人,也都成了這段溫暖故事的見證者,也讓哈嘎廢成為客庄遊興日記的美好閃光。

中壢平鎮旅遊路線

中壢平鎮旅遊路線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