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用樂音說話表心意
以生命吹響口簧琴
2020/11/02
- 文字 / 撰文/楊育禎 攝影/賴建興
拾起口簧琴貼近我們的嘴巴,一邊拉扯棉繩一邊默念說話,簧片與口腔氣息共鳴發出陣陣聲響,原始而純粹的樂音令人著迷。讓我們用生命吹響口簧琴,延續泰雅族的傳統文化。
或長或短、似遠還近、忽而急促、忽而悠遠,口簧琴大師鄭保雄吹奏起口簧琴,時而快板時而慢奏的嗡嗡噹噹聲扣人心弦。當樂音在空氣中戛然而止時,他對著我們說:「我是在說話,口簧琴是傳統泰雅族人用來傳遞和溝通訊息的工具。」
老師簡介
鄭保雄
族名:波豹.雅束(Popaw.Yashu)
族別:泰雅族
出生地:桃園縣復興鄉
經歷:2008年以「竹片撥式口簧」獲台中縣原鄉精選十大伴手禮
2011年以「竹撥式口簧」取得中華民國專利證書
2014年獲頒台中市原住民特色伴手禮評選活動優等
榮獲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頒發農村工藝達人
一片竹片發音 蘊藏原住民族智慧
口簧琴是一片長約十公分,看似構造簡單的竹片,其中一端保留了竹節,而寬度可視個人的嘴型而定。我們在竹片中央切割出簧片,接著於兩端鑽孔繫上棉線,然後再於另一端繞出一個小繩圈。
吹奏時,讓我們想像著「默念」的說話方式,輕輕呼氣與吸氣,並配合頻率一邊拉扯棉繩震動簧片,即可發出悅耳的聲響。口簧琴老師鄭保雄一邊解說一邊示範著,以口簧琴說出「你好嗎?」清晰可辨的聲音令我們稱奇。這是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瀰漫在空氣裡面、在樂音之間。
伴隨族人成長 說出心中的話語
在昔日的泰雅族、太魯閣族及賽德克族中,口簧琴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樂器,還是傳遞訊息、抒發情感的重要工具。
口簧琴不僅是一種樂器,也是許多原住民族傳遞訊息、抒發情感的重要工具。
在部落裡,青少年學會製作和吹奏自己的口簧琴,就像狩獵、文面一樣,是邁向成年必經的過程。當族人前往深山狩獵準備返家時,皆會以口簧琴通報訊息。而成年的部落男孩在向女孩求婚時,也必須用口簧琴對心儀的她以母語說話,訴說在未來的日子裡如何與她甘苦與共、互相扶持,只要女孩能夠聽懂並點頭應允,男孩即可背起她回到部落完婚。
此外,口簧琴也是身分的象徵,一般人僅可以使用單簧或雙簧的口簧琴,三簧以上可是巫師才可以吹奏的喔!
透過口簧琴我們也可分辨部落女性是否已婚,假若她使用可發出更豐富聲音的銅片口簧琴就代表她已經結婚,且所使用的口簧琴絕對是另一半親手為她製作的呢!只不過,這樣的傳統文化卻在日本統治臺灣後被禁止,他們下令只要看到有人使用口簧琴就砍斷手指,因而失傳了數十年,僅有少數部落長者仍會製作與吹奏。
傳承祖先技藝 期盼族人的重視
「我從小就很好奇為什麼部落中的老人走路時都會發出聲音,但每次問都沒人肯說。」關於口簧琴,日本禁令所帶來的恐懼之深,讓部落耆老對此避而不談。不願傳統文化與技藝就此消失的鄭老師,花了很久的時間才讓部落中的阿嬤願意讓他在旁觀看學習。
講到口簧琴的傳承工作,鄭老師對自己說,「若是放棄,就真的失傳了!」一路的堅持漸漸有了成效,老師經常受邀到各級院校授課。每一回前往各地部落教學及演出時,只要有年逾古稀的老人在場,一聽到嗡嗡嗡的熟悉樂音即淚流滿面,更讓他深感必須持續推動與傳承。
鄭老師還改良出撥式口簧琴並申請了專利,再結合文面圖騰烙於竹片上,推出DIY加狩獵的體驗,引領造訪部落的遊客更加深入認識泰雅族文化。而他也希望原住民族的下一代能更重視自己的文化:「切開你們的手,把你們的血放出來,你們是文面族群的小孩子!要把祖先這麼好的文化與智慧留住啊!」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