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s
Ho Hai Yan/ 臺灣原YOUNG
《Ho Hai Yan 臺灣原young》內容以文化傳承為主,富含原住民族傳統習俗、祖先智慧與傳說故事等多元豐富資訊。
-
情人之夜的定情信物
May 19, 2020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年輕男女的結合需靠母親的慧眼,過去家有女兒初成長,差不多可以招贅夫婿了,母親平日就會替女兒留意挑選對象,豐年祭前要求女兒做好一個情人袋,交給那位她心儀的未來女婿。到了豐年祭的情人之夜,女孩要帶著自己做的情人袋去找那個男孩,男孩則會在裡頭放著紙條或信物,約定約會的時間、地點,將袋子拿...
-
頭目家的限定物品
May 19, 2020
*感謝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提供圖片與協助拍攝前往屏東縣三地門鄉,鄉內有一間用石板屋建造的王室家屋,這間王室家屋和傳統的很不一樣。屋內空蕩蕩的,只擺了幾張木桌椅。因為根據排灣族的傳統,王室家屋只有頭目(Mamazangiljan)家族才能居住,屋內會有主柱,上面雕有人形祖靈像,稱為「祖靈柱」,只有頭目家族...
-
傳統婚禮的華麗盛事
May 14, 2020
談到排灣族的傳統婚禮,以南排而言稱為普帕遼(puvaljaw),而東排則稱為普擇歌兒(pucekelj),說三天三夜可能都說不完,因為光是排灣族就有分北、中、南、東排灣族,又依照貴族、平民的身分,儀式及裝飾也會有所區別。曾經聽說過,有排灣族家庭光是確認階級到聘禮,就討論了兩年之久。一般人提到排灣族傳...
-
是名字也是族譜
May 14, 2020
傳統排灣族的命名文化,是個人名加上家屋名。但因為排灣族社會,並沒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觀念,重視階級,所以在決定孩子的個人名或家屋名時,就得從結婚儀式開始說起。屏東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校長拉夫琅斯‧卡拉雲漾(Lavuras Kadrangian)說,若是在談婚事時,雙方的階級相同,就得依照父母在家族...
-
用溫柔撫慰異鄉遊子
May 14, 2020
懷抱著音樂夢想的王宏恩,年紀輕輕就離開部落北上發展。「我不知道臺北是怎樣的地方?但是異鄉的生活一定很辛苦,我要給你一份禮物和祝福。」阿嬤牽著王宏恩的手走到屋外,告訴他月亮是最大的禮物和祝福。「如果你在外面覺得孤單、辛苦,可以和月亮說話或唱歌,我和部落的人都會感受到。」阿嬤溫柔地對著王宏恩說。想念部落...
-
文物中看見傳統生活
May 14, 2020
*感謝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協助拍攝你有多久沒有聽部落耆老說故事了?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族服,每件族服上面都有自己的紋飾及織布的故事,還記得小時候每次回部落參加祭典時,部落老人家看到孩子穿上傳統服飾的笑容,但隨著現代織布技術進步,傳統織布工藝的獨特性也慢慢地被機器取代。還記得,曾經在祭典上看過奶奶穿著親手織...
-
自己的族語,自己救!
May 14, 2020
「族語就是原住民族的身分證!」說這句話的是社團法人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理事長波宏明。他目前任教於新北市北新國小,同時也擔任教育部本土語言指導員,訪視過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以下300多所學校,對於族語的教學情況相當了解。熱心推廣族語的波宏明常說:「語言斷、文化滅、民族亡。」原住民族從早期的九族變成現...
-
魯凱族的家族傳說
May 14, 2020
太古時候,拉沙爾拉(Laisalra)家住在一攤深水中間,是第一個有煙冒出來的家族,也就是說,這戶人家已經懂得使用火了。5天之後,又出現另一個冒煙的家族,那是達魯木克魯(Dalumuklu)家,這家人看到遠遠有一戶人家在冒煙,也就是拉沙爾拉家的煙,就想說,他怎麼沒來跟我們交朋友呢?就沿著煙的方向尋找...
-
Paliulius/8664 樂團 用歌聲分享生活
May 13, 2020
安向‧瑪卡卡如萬(林源祥)是「Paliulius/8664樂團」的團長,Paliulius是卑南族語,意思是「圍坐在一起」。成立於2006年的Paliulius/8664樂團,團員大多是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的學生,雖各自來自不同族群,卻著迷於原住民族古調,正如團名總是圍坐在一起歡唱。秉持對音樂的喜愛,...
-
鄒族人多元布局 平衡的智慧
May 13, 2020
圖照來源:Max Chang族人擅長以柔軟的山羌皮毛做帽飾、皮鞋;甚至以山羊皮作成衣服,而鞣皮需先取得獸皮,說明了鄒族是擅長狩獵的民族。為了表彰狩獵能力,傳統鄒族人還設計了一種臂飾,凡曾獵得山豬者,便可將其所獲之山豬牙製成臂環;每獲得山豬一次,則可加戴一環。但鄒族人可不只靠狩獵維生,其實,他們更重視...
-
《izuwa 有》唱出排灣族兩代大不同
May 11, 2020
擁有好歌喉的排灣族歌手阿爆,出道不久就獲得金曲獎「最佳重唱組合獎」。後來她單飛出片,曾經發行古謠專輯《東排三聲代》以及排灣族語專輯《vavayan ‧ 女人》。現在,她是原住民族電視臺的主持人,愛音樂的她,在主持工作之餘,仍然持續從事音樂表演和創作。想寫一首輕鬆快樂的歌「以前的排灣族女性,每天都要去...
-
布農族祭儀木刻畫曆
May 07, 2020
來到南投境內的布農族部落,經常可在路旁石壁上,看到由「象形文字」組合而成的圖案,仔細一算,原來這八幅圖畫代表著一年之中八個歲時祭儀,但要看出端倪,還需要族人幫忙導覽。這樣的圖案在地利部落、雙龍部落、武界部落,甚至信義鄉的門樓都看得到,不過如果要看原樣,在臺灣民間只剩一塊。卡尼多岸社的木刻畫曆住在南投...
-
捕魚智慧的奧妙
May 06, 2020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讓原住民族們發展出狩獵、捕魚等不同生活方式。花蓮的阿美族人,每年5、6 月稻子抽穗的時節,會在溪流出海口舉辦「捕魚祭」,祭祀海神祈求漁獲豐收。定居於高雄那瑪夏的楠梓仙溪兩側的卡那卡那富族,因溪流潔淨清澈,蘊藏著豐富的魚、蝦、蟹類,讓他們也發展出捕魚智慧,每年約5月舉辦「河祭」來祈...
-
潛藏在大自然的生活智慧
May 05, 2020
在過去,世界上並沒有治療各種病痛的西藥、沒有牙刷和牙膏,想要洗澡、洗衣服也沒有沐浴乳和洗衣精。聰明的祖先們就利用大自然的現有資源,善用植物的特性來改善生活機能,有時候更可以食用,或作為祈福、占卜的媒介,功能十分多樣。在疏林生態中的植物,就有許多可作為生活用途。茄苳常綠大喬木的茄苳,是臺灣低海拔地區優...
-
排灣族祖傳的竹編搖籃
April 29, 2020
走在排灣族部落裡,經常可見年輕婦女肩上披著背帶,連到胸前掛個小搖籃,幼小的初生寶寶就在搖籃裡頭甜甜地酣睡著,這就是在過去靠勞力謀生的年代中,排灣族老祖先發明的育兒工具。有了小搖籃,年輕媽媽們就可以抽出手來忙些別的事情,也方便照顧孩子,有如抱在懷中,也不會因為母子身體緊貼而燥熱, 又可以防止衝撞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