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招待貴客 就用家的滋味

傳家秘菜.人情圓滿.鬥酒賽藝.賓主盡歡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林先生家的客廳,就是半個文壇!」這是「純文學出版社」創辦人、作家林海音紀錄片《兩地》中,眾人對她的禮讚。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每家主婦都得下廚。但林海音很特別,朋友從國外回來,她要接風;朋友出版新書,她要慶賀;藝文界有了新人,她要推介……。餐聚前發請帖,客人登門奉上留言簿書寫感言,餐聚後三天內寄出合照;席間聊新知、傳趣聞、鬥酒吟詩,「文人一夕談」,不知為台灣文壇激盪出多少好文章。

家宴的滋味,是一種愛戀的滋味,懷故鄉、愛家人、戀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請客理由。

曾寫過《國宴與家宴》的美食家王宣一,從小在客人川流的氛圍中長大,自己也養成請客的習慣,她和先生詹宏志的家宴,是媒體藝文圈人期待的盛事之一。

王宣一說,小時候懵懵懂懂,不瞭解母親為什麼家道中落仍然熱中請客?長大後回想,原來母親是藉著不斷「複製家鄉的味道」來慰藉鄉愁,也藉著奮力維持舊有的生活方式來保有尊嚴。它的意義,遠大於吃。

「母親出身江浙世家、歷代為官,自己也是大學畢業,」王宣一說,母親熱情海派,尋常日子客人上門只是「多擺一副碗筷」的小事,即使是重要宴客日子,母親也是優雅從容,穿著旗袍入廚。

早年,王宣一的父親在省政府財政廳當主任秘書,隻身在中興新村工作,每兩個星期回台北一次,有時會帶同事回家來打打牙祭,這就是她所說的「國宴」:除了魚翅、鮑魚等名貴食材外,還有冠以「殺朱拔毛」的白煮豬腳,和引來眾人歡呼的「轟炸米格機」三鮮鍋粑(將蝦仁、豌豆、筍片等爆炒勾芡,當著客人的面倒在滾燙的鍋粑上,讓鍋粑霹啪作響)。

之後,父親生病半退休,「國宴」不再,但「家宴」依然。

「母親很樂觀,即使菜市場『從第一攤欠到最後一攤』,餐桌上仍不見半點寒酸。」王宣一說,母親對家境拮据的孩子尤其關照,常叫哥哥姊姊吆喝同學來家裡吃飯,直到哥姊出國念書了,這些同學還會登門問候。

承襲母親的好手藝,王宣一請客純為興趣,唯一不變的是「海派」作風:她習慣大鍋大杓,「不管中國菜或是歐洲的鄉村菜,都要分量大才有滋味。」

她舉例,法國「馬賽魚湯」就是當地漁民將賣剩的一堆雜魚煮透,再加入蔬菜做成的。這道料理成了世界名菜後,雜魚不再露出,客人看到的,只是蔬菜和貝類等海鮮。

王宣一做菜也是這樣,每逢宴客日,她總要分別熬煮魚高湯、雞高湯、豬骨高湯(裡面還有火腿、醃肉等提味食材)……,只為了搭配不同菜餚,「做菜要捨得」,她說。

王宣一強調,江浙菜「赤油濃露」,醬油下得重,乍看下顏色深重,不如西式菜餚那樣色彩繽紛,清爽宜人。但各種醬味(包括豆瓣醬、蠔油、醋、冰糖等等)深入食材肌理,這才是中國菜的精華所在。

不過,王宣一謹記母親的教誨,江浙菜著重含蓄婉轉,滋味層次多而複雜。

即使看似單純的「紅燒」,她也很少一次燜煮了事,而是三番兩次的煮沸、下料、收乾、起鍋,下料的時間點是關鍵,每次的火候大小、長短也不同,有時還要放到冰箱裡「封存」,讓各種化學變化在不同的時空過程裡發生。

「做菜的唯一『秘方』,就是花時間,花心力。」王宣一說,這不僅是飲食哲學、交友哲學,也是她的處世態度。

抱持同樣態度的,還有理財專家何麗玲。

「現代人什麼都不缺,就缺時間,而在家請客、親自下廚,就是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奉獻給朋友。」何麗玲說。

每次請客,她總在三、四天前就開始擬菜單,然後跟菜攤、肉攤、魚攤預訂各種部位的特殊食材,「客家鹹肉」和「粉蒸排骨」要醃三~四天才能入味、「花椒蹄膀」也要風乾好幾天,過程雖然麻煩,但想到可以讓朋友們驚豔、分享,就覺得樂趣無窮。

因為交遊廣闊,每逢有人跟她說,「何董,我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吃到妳做的菜啊!」她總是滿口答應。

對老朋友,何麗玲更是周到,什麼時候請了哪些朋友、做了哪些菜,都有紀錄,朋友愛吃什麼、忌吃什麼她也會留意。如果朋友嗜吃咖哩,下次她就記得變換著做不同的咖哩,日式咖哩、印度咖哩,或是東南亞咖哩……。

對客人來說,這是一種驚喜和感動,對何麗玲來說,做菜也像是藝術創作,她最討厭一再重複「拿手菜」,她在手機裡存了上百張照片,都是自己「發明」的各式料理,還有一些菜式,是在餐廳裡吃到喜歡的,就拍照記錄、向廚師請教,再趁著味蕾記憶猶存時,趕快操練試做。

為什麼這麼喜歡做菜?「這都是阿嬤教我的。」何麗玲的母親不喜歡做菜,倒是她從小就窩在廚房裡當阿嬤的小幫手,從撿豆芽開始,一路跟著學。

何麗玲說,自己其實胸無大志,一直記得阿嬤的話:「一個女孩子,只要能理財、能顧家、能燒好菜,就可以一生幸福。」她最大願望就是當家庭主婦,每天提著菜籃上市場,為心愛的人做飯。可惜她和阿嬤都是「女人當家」的命,阿嬤當年在高雄、台北開旅社,又經營木材生意,還兼做「會首」,她也事業順遂,投資獲利頗豐。

雖然姻緣未到,何麗玲說:「燒菜請朋友來吃,也是一種尋找幸福感覺的方法吧。」她有各種宴客組合,美食會、投資會、醫生會、吃喝玩樂會……,最近還迷上唱歌,組了一個歌友會,一群朋友吃完就在家裡唱卡拉OK,她也拿出學做美食的精神,一首歌可以練上五百次!

同樣,「我的菜是深情的,」飲食文學家焦桐說,他的菜餚裡放得滿滿的,都是一個男人溫柔對待妻女的心意。

請客無數的焦桐,回憶最難忘的家宴經驗,竟然是二十年前為大女兒珊珊做的一餐「睡衣Party」。

當時女兒剛上小學,生日請朋友來家裡過夜,他聽到歡鬧聲,忍不住想「取悅」這群小天使。剛好家裡有鳳梨,就做了鳳梨炒飯——飯裡有火腿丁、鳳梨丁和腰果、蝦仁;炒好的飯放進微微烤過的鳳梨盅裡,撒上一點肉鬆,孩子們聞香搶食,差點把鳳梨殼也啃下肚了。

「那是我第一次做原盅鳳梨炒飯,也是唯一的一次。」焦桐說,他在做菜前會先想像食材的「個性」,把各種食材的特色發揮到極致。

譬如炒飯,他會特別煮一鍋在來米(比蓬萊米鬆硬);把蛋直接打入炊好放涼的飯中,讓飯粒充分吸收蛋汁;為了口感協調,所有的炒料都要切成米粒一般大小;最重要的,炒料拌炒入飯時絕不用油!「什麼隔夜飯、重油猛火的油泡飯,都是對炒飯的褻瀆!」他表示。

焦桐請客,也往往是有了好食材,為了向食材「致敬」,於是特別設計菜餚,宴請好友品評分享。例如「螺王醬油宴」,是作家季季送他一瓶家鄉特產——西螺瑞春公司的「螺王」醬油膏,焦桐嚐到之後大為驚豔,自己去買了一打,然後設計了包括「酪梨番茄拌螺王」、「白灼禁臠」、「螺王烤鮭魚首」等十二道菜,讓客人從各種角度,欣賞螺王的風采。

「螺王宴」菜單上清楚寫著當日的嘉賓,有詩人楊牧、夏盈盈夫婦,詹宏志、王宣一夫婦…….,「大家都熟,這樣我可以不必講話。」自稱個性木訥、要藉美食來交朋友的焦桐笑說,這餐飯又吃又聊足足六小時,賓主盡歡,最後每位客人拎一瓶醬油回去,又另有一番餘韻可供回味了。

這兩年焦桐因為妻子生病而極少宴客,連以往出名的好胃口也不復見,讓朋友很心疼。焦桐則記得,他帶妻子赴大陸求醫前夕,幾位朋友臨時到來,匆忙間他做了傳統酒家菜「魷魚螺肉蒜」,濃濃鍋料越煮越香,就像朋友說不出口的探望與祝福心意一樣。

美食與友誼,滋味一樣醇厚,一樣綿長,願大家都能享有,都好好珍惜。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