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Tag
-
以歌曲禮讚飛魚之鄉:謝永泉Syaman Macinanao
July 11, 2022
如果沒站上蘭嶼的土地,謝永泉(Syaman Macinanao)認為聽者難以真正理解他想說的話,好比他CD上印製的飛魚,在飛魚季可是大群大群地在海面舞躍。總得看過他眼中的浪、去過他釣魚的海蝕洞,迎送過來往臺東外海的船,才能深刻體會他歌中的島嶼情。推廣母語 創作蘭嶼歌謠謝永泉出身在朗島部落(雅美族語稱...
-
迎接夏季的香甜滋味—五月桃
July 11, 2022
五月桃是栽種於淺山地區的水蜜桃及甜桃,因為五月即可採收而得名,桃竹苗、臺中、南投、高雄、臺東原鄉山區都有農民種植,常見有「春蜜」、「夏蜜」,近年則有許多地方種植口感爽脆的甜桃,例如新竹五峰與南投地利,豐富了臺灣春夏的水果滋味。與七月的水蜜桃相較,五月桃個頭較小、甜度稍低,但果肉柔嫩,纖維細緻,七分熟...
-
現代交融傳統 發揚泰雅之光
July 11, 2022
桃山國小合唱團曾赴總統府表演合唱,至今發行四張族語專輯,並兩次獲頒傳藝金曲獎,在一次次挑戰中培養出自信與族群認同感。本文專訪教導主任許子凡,談談桃山國小如何以實驗教育培植新一代的泰雅子孫。在泰雅族傳統裡,看到彩虹時不能用手去指,此乃尊重彩虹橋上的祖先。在建構以泰雅族為主體的教學時,桃山國小同樣尊崇泰...
-
鮮美的豐收
July 11, 2022
月光下,拿起魚槍,跳進大海裡,潛入大洋中,隨著波浪翻滾,與海底動物同遨遊,在深藍色的天空底下、見不到底的大海中,海洋子民如同海豚一般躍起落下、躍起落下,遊玩。玩夠了,手上跟著起舞的魚槍變成獵魚工具,今天想吃什麼,就叉幾隻回來,經常有意想不到的豐收。東海岸的阿美族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大海是我們的冰...
-
排灣族和魯凱族的精緻珠繡
June 22, 2022 sponsor
同時攤開臺灣原住民族的十六族服飾,排灣族與魯凱族的衣飾將精美的繡工發揮得淋漓盡致,舉凡盛裝的上衣、披肩、長褲,都有「繡」,加上珠貝、皮毛、羽毛、獸牙的裝飾,每一件都以華麗取勝。其在製作上十分費工,一套服裝往往長達數月半載才能完成,而且每一件都是「唯一」,絕對不會撞衫,充分展現女紅的創造力。從珠繡圖紋...
-
小孩變蜥蜴 太陽變月亮
June 14, 2022
起初,世界上沒有月亮,只有兩個太陽輪流出現,人們痛苦不堪。有天,一對夫妻上山工作,把襁褓中的孩子放在耕地旁的石堆上,就到田裡工作,剛開始還聽得見孩子的哭聲,過一陣子哭聲停了,夫妻倆急忙跑去一探究竟,發現孩子不見了,只見一隻蜥蜴躲在石堆裡,兩人覺得是太陽所為,傷心地決定要到太陽出來的地方將其中一個太陽...
-
Ponay Akiyo: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June 14, 2022
小港部落位於臺東縣成功鎮,是一個靠近海邊的部落,部落所屬族群為阿美族。Ponay說,海岸線的阿美族因倚靠海邊,無論是生活或文化,都與海洋有著緊密的關聯。小港部落坐落在港口旁,Ponay小時候經常跟著大人一起跳進海裡玩,練就一身好泳技。國小畢業之後,因為父親北上工作的關係,Ponay便和家人一起離開部...
-
祭儀中的聚會所
June 14, 2022
男子聚會所對於文化傳承與部落主體性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重要祭儀會有部分儀式會在聚會所舉行,以凝聚部落動能。阿美族——豐年祭(ilisin)與阿美族嚴謹的年齡階級制度最相關的祭典是「海祭」(Milaedis、Kumuris、Sacepo、Miwarak)與「豐年祭」(ilisin),尤其七、八月舉行的豐...
-
文化傳承的核心之地
June 14, 2022
聚會所目前除了祭典儀式之外,有些為了維護場所,平日並不開放,有些則成為平日文化傳承的據點,包括進行耆老的口述歷史,製作部落地圖、家族族譜、個人生命故事、獵人故事,以及記錄生態傳統植物,甚至舉行獵人學校活動等等,成為部落推動社區營造的據點。太巴塱部落》重建會所 找回部落動能因為現代教育、政治力的介入,...
-
灌溉神的階梯─伊富高人
June 14, 2022
早在約西元前200年,菲律賓伊富高民族的祖先便靠著雙手掘土挖塘、蓄水灌溉,沿著山坡地堆砌石頭築擋土牆,砌築出規模宏偉的梯田,綠油油的巨人階梯堪稱世界奇蹟。耆老們常說,森林、水稻田和人,三者缺一不可。然而古老的原住民族智慧,卻在社經結構轉變的衝擊下,面臨嚴峻的考驗。高聳入雲的梯田文化菲律賓伊富高人主要...
-
聆聽安靜下來的聲音—娜塢悟吉納(Naau Eucna)
June 14, 2022
抱著一把木吉他緩緩漫步、輕輕彈唱,娜塢悟吉納(Naau Eucna)的聲音彷彿在虛空中盤旋的鷹,溫柔而穩健地喚起內心最溫暖的回憶。她說:「吉他手保卜建議我,不用管別人有多忙,如果整場演出樂器編制都很滿,忽然出現一個安靜下來的聲音,大家才會被這個與眾不同的感覺吸引、專注聆聽。」而這恰好也契合她曖曖內含...
-
原住民族的環保竹餐具
June 14, 2022
原住民族對竹子應用非常廣泛,例如泛泰雅族常見竹屋、餐具、樂器,不同季節還有不同竹筍可以食用,在飲食、生活用品、建築、娛樂各方面均廣泛使用。但自從上個世紀後半葉開始,臺灣進入工業化時代,廉價的塑膠用品大量普及,因此脫離使用竹器的習慣,在當今環保訴求下,「竹餐具」天然材質的優點又受到重視。臺灣竹子隨處可...
-
穿越彩虹 成為真正的太魯閣之子
June 14, 2022
「GAYA」是指太魯閣族一切生活規範及風俗習慣,是最重要的倫理價值觀。如何培養出真正的太魯閣族人?花蓮縣萬榮鄉萬榮太魯閣民族教育小學進行到第二期(每期三年)實驗教育,教導主任瓦旦.卡洛發現,在大自然教室裡上的「山林獵人」課程頗受孩子歡迎。真正的獵人要會看動物的足跡,而推動民族教育是否也有妥當的路徑可...
-
那東海岸會飛的魚
June 14, 2022
三月,乾冷的東北季風逐漸趨緩,濕暖南風從南方吹拂而來,提供洄流性魚類一條向北方前進的路徑。這時,鬼頭刀從菲律賓海域順著北上的黑潮趕來一群群豐美肥碩的飛魚,先抵達小蘭嶼,為躲避鬼頭刀的追捕,魚群不停地彈出海面飛翔,岸上的達悟族男人看到了,馬上打開塵封半年的船屋,拉出拼板舟,趁著夜色推入海中,為一年一度...
-
雨天限定的美味—雨來菇
May 27, 2022
人有潔癖,有一種藻類也有,那就是藍綠藻。這種對環境非常挑剔的藻類只生長在乾淨的水源處,過去臺灣許多地方都有,例如老一輩小時候都可能採集過這種藻類,在大雨過後會冒出鮮嫩一片的雨時菇,經常採回家涼拌。目前在花東及屏東較低汙染的草地溝渠旁才可能採集得到,屏東縣滿州鄉則有許多排灣族人以人工方式栽培,同時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