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爬樹到攀樹!5步驟教你DIY 繩索雙 8 字打法
原住民族的攀爬技藝
2022/11/04
- 文字 / 林瑞珠
生存在大自然裡的原住民族,為了採集食物、防禦敵人的攻擊等等,而養成一身攀爬的技巧,如今有許多科研產品得以輔助,例如攀樹設備,讓登高爬樹這項工作更為安全,也讓家人更安心。
爬樹對於傳統原住民族來說,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不論是採集樹上的蜂蜜、愛玉、香蕉、椰子、檳榔、蘭嶼龍眼等,都得爬上樹端。有時候為了禦敵,需要登高探視或掩蔽也必須爬樹,現在則應用在許多救災上,因此男子多培養出爬樹的技能,各個身手矯健。此外,拜現今科技之賜,近年搭配各種新穎攀樹設備,讓這類戶外活動得以更加安全。
手抓一條堅韌的藤蔓,腳一蹬,幾步跳躍,就可上達樹梢, 這幾乎是傳統原住民族男子的本能。
攀藤蔓抓樹皮往上爬
手抓一條堅韌的藤蔓,腳一蹬,幾步跳躍,就可上達樹梢。這幾乎是傳統原住民族男子的本能,而現今還是有人具備這項技能,在花蓮擔任義消的陳彥良即使抓不到適合的藤蔓,仍可以抓著樹皮往上爬。如果樹皮光滑,沒有藤類,也難不倒技高膽大的他,他會在附近尋找一條健康粗壯有彈性的藤條,編一個「8字形」,將兩腳的腳板卡在上頭,然後雙腳一蹬,利用槓桿原理一步一步蹬上去,他表示這樣爬樹比較省力。也能大幅增加安全度。
善用現代科研產品
一樣身為花蓮義消的周卡爾帝則建議改用繩索,他說:「因為藤蔓不耐用,摩擦之後有斷裂的風險,因此現在已研發出高強度的拉力繩索,可以解決爬到一半藤條斷裂的問題,如果沒有繩索,也可以用有韌性的鞋帶來取代。」
「以繩索取代藤蔓」的方式,在山林活動、野外求生中十分普遍,高雄那瑪夏的明有德在八八風災期間,就靠著繩索吊掛及攀爬等技能,救改用攀樹來採愛玉除了野外求生,繩索經常運用在攀樹活動上,山上的原住民族也順勢運用先進的設備,讓自己採取愛玉或捕蜂的工作能更加安全。採愛玉是一種危險性極高的工作,過去中南部山區的鄒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等族人都在無法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徒手攀爬上二、三十公尺的樹頂,因此傷亡時有所聞。住在阿里山樂野部落的鄒族人宰躍表示:「我從小就跟著長輩徒手爬樹採愛玉,當時並沒有什麼安全裝備,即便經驗豐出20幾名部落族人。
改用攀樹來採愛玉
除了野外求生,繩索經常運用在攀樹活動上,山上的原住民族也順勢運用先進的設備,讓自己採取愛玉或捕蜂的工作能更加安全。
近年來已開始改用 「攀樹」加上安全設備來採取愛玉,使其不再是個危險活動。
採愛玉是一種危險性極高的工作,過去中南部山區的鄒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等族人都在無法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徒手攀爬上二、三十公尺的樹頂,因此傷亡時有所聞。住在阿里山樂野部落的鄒族人宰躍表示:「我從小就跟著長輩徒手爬樹採愛玉,當時並沒有什麼安全裝備,即便經驗豐富,有時突然迎來一陣強風,樹木不停晃動,人在樹上的我們還是很害怕擔心的。」
幾年前宰躍認識了林試所的樹冠層研究員徐嘉君,也就是「找樹的人」團隊,並擔任其山林協作,徐嘉君看他爬樹採愛玉十分危險,便傳授他攀樹的技巧,而後從2020年開始,便改用攀樹來採愛玉,再加上有了安全設備的保護,家人也就安心許多。
利用爬樹攀樹技術來救援
攀樹是以繩索作為工具,將繩索拋擲到樹冠,掛在健康粗勇的枝條上,便可利用繩索來做升降。周卡爾帝表示,搭配樹皮保護器,不但可以降低徒手爬樹的危險性,也可以保護樹皮。這樣的技術同時也可以運用在急難救援中。
例如颱風天,有人被困在溪流沙洲或橋梁斷裂時,就需要透過繩索吊掛來配送物資到對岸部落;山難發生有人跌落山谷時,就需要手腳並用來爬樹、攀岩、繩索垂降救援。因此,懂得爬樹的技巧就變得相當重要,再搭配攀樹的設備及技巧,就可以在救人工作上更加安全。
將繩索打好結,掛在健康粗壯的枝條上, 便可利用繩索來做垂降救援等工作。
上樹注意事項
爬樹摘除蜂窩一直都是消防隊員的工作之一,從小就徒手爬樹採過野蜂的陳彥良經驗豐富,他提醒,不管爬樹還是攀樹都要非常小心,看到虎頭蜂的巡邏蜂在你身邊繞飛,最好趕快下降逃離,因為你不知道蜂窩躲在哪裡。一般人缺乏抗體及經驗,不幸被叮上就會非常危險。
周卡爾帝與詹明忠則提醒:「不管爬樹或攀樹,都要選擇一棵活的樹,而且要有健康強勁的樹枝可以拋掛繩索,樹枝是否健康可從葉子判斷,愈茂盛就愈健康;反之枯樹則相當容易斷掉,如用來爬樹則會非常危險。」
繩索拋掛到樹枝上垂吊下來後,要先拉拉看測試及兩腳懸空彈跳數次,有兩人一起測試最好,如果感覺繩索很有彈性則沒問題,必然可以承受攀樹的拉力。此外,繩索有使用年限,會因風吹日曬而日漸老化,必須注意其折舊的程度。如能做到以上幾點,在進行這些戶外活動時將會更安全、更具防護力。
雙 8 字結怎麼打?
「雙 8 字結」是最廣泛應用的繩結,有著強度高、不容易鬆脫的特性。首先要先將繩索打一個 8 字,再把另一頭牢牢打結,就會相當穩固。因應不同條件會有好幾種雙 8 字打法。
DIY 繩索雙 8 字打法
追蹤我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100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及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