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1977 年於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Makota'ay)出生,回鄉後在音樂和藝術創作過程表述族群文化,2013 年憑專輯《cepo' 混濁了》榮獲第25 屆金曲獎。

AnuKalitingSadipongan:找回自己

認真生活 讓身體記憶文化

2022/08/23

  • 文字 / 蔡舒湉
LINE分享 FB分享

28 歲是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Anu Kaliting Sadipongan)生命的分水嶺,此前他在臺北憑藉燈光音響專業過著經濟穩定的生活,而後毅然返鄉,在部落積極探尋逐漸流失的母語及文化。

每當有人問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是怎麼學音樂的?他總說自己是學「古典音樂」——他指的是部落的傳統歌謠——然而能學好族語、古調和祭歌,關鍵還是要身體力行。

原來離開是通往回家的路

Anu阿努出生於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Makota'ay),父親是噶瑪蘭族,母親是阿美族。說族語、寫族語歌,對他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

16歲時,阿努離開部落到都市發展,社會對原住民族的歧視讓他忿忿不平,也因此參與原民活動而了解族群所面臨的處境。退伍後,阿努從事燈光音響工作,某次在書展翻閱人類學家阮昌銳的著作《大港口的阿美族》,看著書裡記載著自己家族的名字和部落祭儀,阿努大感震撼:「原來我的家鄉很美,連學者都在研究我的部落文化。」不久他便決定辭職,在28歲那年帶著所有積蓄,返回家鄉。

對阿努而言,用族語創作歌曲是很自然的事,他強調講母語的 重要性,如果沒有延續的環境,語言就會被遺忘。


返鄉生活 依循祖先腳步前進

剛回鄉的前幾年,沒有太多工作機會,只有微薄的收入,卻是阿努用身體吸取最多養分的時候。他跟著族人與兄長學習海洋知識與部落事務,同時也積極參與原民活動,如正名和土地運動等等,亦嘗試藝術創作。他買了一把便宜的吉他,試著用音樂表述自我,歌詞圍繞土地、自然與文化議題,在悠緩的樂音中溫柔控訴國家社會對原住民族群的不公不義。
「我愈來愈了解音樂的本質,尤其是唱古調或祭歌時……音樂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我在重要場合如國際交流的演出時才會穿族服,為的是讓更多國家的人能認識我們的族群。」阿努說道。

孩子啊!跟著! 呼喚孩子們用身體學習

談到文化傳承的方法,阿努主張身體力行,若僅僅是拿著一臺錄音機,聽著錄下的族人口述來學習部落文化,那只是記錄而非學習,阿努表示:「建議年輕人回到部落,跟隨著族人,聆聽老人的智慧,累積自己在部落的生活經驗。」同時他亦強調學習族語的重要性,「現在已經沒有講族語的環境,如果愈來愈少人講母語,語言就會被忘記。」
阿努為《巴克力藍的夏天》創作的電影配樂與主題曲〈toorenhaw~wawa!孩子啊~跟著!〉,呼喚孩子們學習承擔,回到部落認識母體文化與祭儀。這首主題曲之後又收錄在專輯《認真生活》中,邀請布達佩斯弦樂團演奏新的編曲;製作人不斷稱許阿努的吟唱方式,對此阿努回應:「阿美族人擅長透過歌謠來表現情緒,那是因為音樂就在我們的身體裡。」阿努相信,認真生活就是延續文化的方式。

追蹤我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9 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及IG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