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古調的源起與功能

藉由古調吟唱交流情感

2022/10/28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原住民族的古調具有深厚的文化記憶,在過往沒有文字紀錄的傳統社會中,族人會將部落的起源故事、神話故事、遷徙史、祖先的訓誡,以及部落重要事跡等,以吟唱的方式代代流傳。而古調亦是現代原住民族尋根的重要線索之一。

吟唱古調是原住民族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只要有客人前來,便會即興吟唱出歡迎歌曲,這是情感交流的日常,亦奠定了原住民族擅長音律的絕佳天分。

在荷蘭統治南臺灣之前,原住民族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紀錄,文化、歷史皆以口傳的方式世代相傳,包含家族遷移史、神話傳說、戰歌、出草,以及與生活相關的農耕、飲酒歌、狩獵、情歌、童謠,以及祭典歌曲,全都可以吟唱出來,既是族群的紀錄,也是日常情感的交流,內涵相當豐富,種類繁多。例如泰雅族古調可以唱出各家族祖先的名字以及遷移的過程,爬過哪座山,帶了多少小米種子等細節。總之,「沒有文字就用唱的」,這些古調世代相傳,也讓原住民族自然養成擅長音律的天分。

原住民族的歌謠主要是拿來表達內在的情感,希望藉著歌唱來 抒發思念及寄語。

每一次的吟唱都不同

臺灣原住民族的古調歌謠非常豐富,每個族群甚至連部落家族都有其獨特的歌謠,因為是口傳,再加上個人心情的演繹,所以並沒有完全相同的曲調,全憑藉個人生活經驗而有些微變化,這就是原住民族歌謠的最大特色。

阿美族旮亙樂團的團長少多宜的詮釋就十分貼切,他認為現在鋼琴總共88鍵,有下降音及上升音,但原住民族會依據唱者的個人音域及情感抒發來做吟唱的調整,因此可以唱出更細緻的下下降音、下下下降音,而這些都是鋼琴彈不出來的,所以原住民族的音樂應該是無調、無性、無節拍性及無度的音樂,很難用五線譜完整記錄。

同時,每一次的演唱通常會是即興的歌詞,因應不同場合、時間和心情,給人的祝福便有所不同,少多宜強調:「隨時一哼就是歌曲,隨時一拍就是節奏,原住民族歌謠的主要功能並非是拿來演唱,而是要表達內在的情感,藉著歌唱來抒發思念及寄語。」

原住民族的歌謠可因應不同的場合、時間和心情而有所變化。圖為阿美族演唱海洋之歌。

把歌舞融入生活

長久以來,原住民族總是把歌唱當作生活,藉此抒發心情、表達自己,早在18世紀初,清朝首任巡臺御史黄叔璥來到臺灣巡行各地時,就把所見所聞記錄成《臺海使槎錄》一書,其中蕃俗六考篇,即詳細記錄了臺灣原住民族的樣貌:「飲酒不醉,興酣則起而歌而舞。舞無錦繡被體,或著短衣、或袒胸背,跳躍盤旋,如兒戲狀;歌無常曲,就見在景作曼聲,一人歌,群拍手而和。」

黄叔璥發現原住民族的每一首歌謠都是即興創作,比起漢人的拘謹,臺灣原住民族活得更加開放自在。

吟唱歌謠是待客日常

關於此點,筆者有親身經驗。不久前到東海岸的樟原部落拜訪葉進來耆老,一進門入座後,這位高齡88歲的老先生立刻豪爽地吟唱起來,我問他在唱些什麼?他笑著說:「你來看我,你來看我這個老人,你來看我,走這麼遠的路,你來看我,我感謝你。」簡單幾句,賓主盡歡。老先生表示,這是阿美族的日常,每次女兒回來看他時,他也會高興地唱起歌以表達歡喜之情,過去如果有客人上門,他還會連唱好幾首即興歡迎歌,來客也會以歌回應,一時興起,還會拍手跳起舞來,這就是原住民族利用歌謠來對話的方式。

如果有客人上門便即興唱上幾首歡迎歌,這是原住民族傳統利用歌謠來對話與情感交流的方式。

而這也並非特例,日前拜訪屏東牡丹鄉的排灣族耆老周貴進時,相談甚歡,臨走時他吟唱了一首在任何活動場合都可以套上即興歌詞的排灣族歌謠enalja,音調細緻的迴旋,娓娓道出真切豐厚的情感:「非常感謝你的到來,沒有想到會有這次的相會,這真的是我們的緣分,非常感謝,我們下次重逢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非常期待。」聽見有人這樣為你唱歌,怎能不動容。

只是時代變遷,部落族人已經很難演繹這種精緻豐美的文化了,只能偶爾在大型活動中展現,例如前幾年奪下第29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的桑梅絹,上臺領獎時就演唱了一段即興古謠來表達謝意。另外,現今時下也有部落卡拉OK的文化,如果走訪部落住上一晚,有時會遇到幾戶人家聚會同歡,歌舞到酣暢淋漓時,也會隨口來幾句即興歌詞。

祭典歌謠不能亂唱


原住民族的古調歌謠大致分為生活歌謠及祭典歌謠,不論怎麼創作,唯一的禁忌就是平日絕對不能吟唱祭典歌謠。宜灣部落的傳統領袖李嘉宗表示:「豐年祭唱的歌曲及舞蹈,是與祖靈溝通的歌謠,先迎靈,然後宴靈,最後還要送靈,每個階段都是很嚴肅的,因此平日當然不能唱。」

邵族領唱長老高春貴更用一種讓人心生警惕的說法表示:「請神容易送神難,你無端把祖靈請下來,卻沒有像祭典一樣好好招待,祖靈怎麼會高興?」如此解釋一語中的。

平日絕對不能隨意吟唱祭典歌謠,因為祭典歌謠是與祖靈溝通的方式,是需要嚴肅對待的一種行為。

追蹤我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100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IG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