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各族的古調會因各地 生活環境的不同,形成截然不同的曲調。 圖為花蓮縣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各族人共襄盛舉。

各族獨有的古調樣貌

多元曲調的誕生

2022/10/28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摘要

臺灣原住民族的歌謠各有特色,山林子民能唱出山林的迂迴及壯闊;海洋子民的歌舞則彷彿太平洋的海浪一般洶湧,真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亦能養出一方歌謠。

不同的自然環境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與人,而各式各樣的古調歌謠也是這樣形成而來的。臺灣有山有海,居住在高山上的原住民族,渾厚的歌聲可以遠播繞過好幾個山頭,例如泰雅族的古調、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泛音合唱)。近海而居的阿美族則能歌舞出大洋的磅礡。至於居住在高屏地區的排灣族、魯凱族,雖也鄰近山區,但因為居住地不那麼高聳,歌聲則相較婉轉柔順。

山林子民的喊山

多年前出訪那瑪夏,騎著機車走過最深山的部落達卡努瓦部落,前往目前已經封閉的「彩虹瀑布」,在那裡遇到一位揹著竹簍的布農族耆老,拿著長夾撿拾遊客遺留下來的垃圾,攀談之下,才知道他是附近國小的教導主任。

聊了一會兒,遠山突然傳來長長呼喊聲,他回頭對著我說:「我老婆要我回家吃午飯了。」接著,對著來聲的山頭,他也呼喊回應了一聲,他的聲音並不高亢,但卻非常渾厚有力,停下之後,也馬上聽到回音從那好幾處山彎回返而來,聽起來真像他一個人唱的「八部合音(泛音合唱)」。他說:「我們布農族都是這樣對著山呼喊來溝通的。」

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泛音合唱)是巒社群和郡社群中識別性最強的歌謠。


出生於南投望鄉部落的布農族作家乜寇表示,這樣的「喊山」布農族稱為「Macilumah」,就是「返家」的意思。過去布農族人在山裡工作,到了傍晚時分要回家的時候,就會開始吟唱呼喊,告知在山上工作的族人該回家了,也告知家人我快到家了。這就是山民唱出歌謠的方式,是不是很浪漫呢?

說起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泛音合唱),是巒社群和郡社群中最特殊、識別性最強的歌謠,乃小米祭典時,由6到12位布農男子手環手圍成圓圈一起吟唱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歌詞是由o、e、a、i四個母音虛詞組成,唱出彷彿山林的共鳴,由低音漸漸上升,唱到最高音域來愉悅天神。這樣的合聲同時顯示布農族是一個注重團結的民族。

一樣居住在山林裡的泛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所吟唱的古調,不但唱出家族遷移的悠長歷史,歌聲及曲調的悠遠,更唱出如同大自然的天籟,有著重山越嶺的遼闊。

著名的太魯閣族歌手伊祭.達道善於吟唱古調,他經常在慶典活動中吟唱家族遷移史,開頭先唱出自己是太魯閣族,然後描述先人如何從南投翻山越嶺遷移到花蓮,沿途經過合歡山、奇萊連峰。他說,當年老人家在遷移的路上一邊拿著木琴彈著re、mi、so、la四個音,一邊吟唱路途所見所聞,到了最後,則一定會感謝祖靈保佑才能翻山越嶺到花蓮。這些歌聲千迴百轉,渾厚中如泣如訴,表現出對祖靈及山林的祈求,並代代流傳下來。

太魯閣族在感恩祭活動中,族人會安排舞蹈的環節。

海洋子民的熱情浪漫

臨海的阿美族生活作息則與太平洋息息相關,歌聲如海浪,舞蹈亦如海浪,豐年祭期間,族人聚在一起通宵歌舞,高亢的歌聲如同太平洋般波濤洶湧,男子牽著手,奔放地舞動跳躍,就像海浪一波又一波。

歌舞的同時,也是求偶熱潮。樟原部落耆老葉進來表示,小時候,豐年祭的第二天,年輕男孩圍圈跳舞時,女孩會在圈外以長竹竿綁上檳榔香菸遞給心愛的人,到了最後一天換女孩跳舞時,男孩則如法炮製。海洋民族的情感表達,亦如同大海一般灑脫直接。

撒奇拉雅族深受阿美族影響,歌謠風格如同大海般熱情激昂。


與阿美族混居的撒奇拉雅族,因為多百年來隱身於阿美族群中,深受其影響,歌謠風格與阿美族十分相近,一樣如大海般熱情激昂。至於另一個臨海族群噶瑪蘭族的捕魚歌,反而有一種小漁村的溫柔情調,或許是因為噶瑪蘭族發源於寬闊肥沃的蘭陽平原,曾一度有過安逸的環境才導致而成。

魯凱排灣歌聲 如涓涓細流般

居住在高屏淺山地區排灣族及魯凱族,歌聲呈現一種青山綠水的溫柔婉轉。耆老周貴進表示,排灣族人很重情感,歌謠的曲調都很優美,歌詞多敘述親情、愛情、友情之間的雋永浪漫,他覺得相對於泛泰雅的大山情懷、阿美族的大海情調,排灣族的歌謠如同一條從山上流下來的涓涓細流,細訴著人與人之間婉約的情感。

尤其情歌更是如此,例如魯凱族的名歌「小鬼湖之戀」,歌詞描述魯凱族少女愛上百步蛇的愛情故事,最後由家人送嫁到大鬼湖,少女與蛇郎君一起隱沒湖中,曲調委婉動聽,歌曲終了前的哭調,更是完美展現出家人的不捨,成為部分部落嫁女必唱的歌謠之一。

追蹤我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100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IG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