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傳情甜滋味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故鄉在台中縣大甲的遊子,回到家時,總會有一份芋頭酥等著;而再度踏上旅程時,也會拎上一袋酥餅,與好友分享也好,自用也行,這道美味是對故鄉記憶的延續,吃的是美味,也是心情。

花蓮市百年老店惠比須負責人張舜彬,就常見到一些短暫回台的旅美客人,要飛回美國前,總買上好幾包花蓮薯。張舜彬原先不解,因為花蓮薯的保存期限只有七天,顧客怎麼可能吃得完?原來他們的「解饞之道」,是將花蓮薯丟進冷凍庫裡存放,想吃的時候解凍或烤上幾分鐘,就可以原味重現。

用食物記憶歲月

「東西好不好吃,是一種習慣,也是鄉愁。」大甲先麥食品總經理吳生泉也碰過同樣的情形,「他們一下飛機就來買,回去忍不住的時候就烤個一、兩顆來吃!」在國外,嘗到一口芋頭酥,彷彿與大甲那片土地的芋香,有了連結。

即使同在台灣這塊土地,南北的差異,往往也讓遊子對兒時甜滋味產生鄉愁。在鹿港出生長大的時報出版副總編輯心岱,小時候,家裡拜拜或送禮,會買鹿港最具代表性的鳳眼糕。如今心岱形容自己吃鳳眼糕的心情:「像是吃一種回憶!」

擔任數家日本料理餐飲顧問的林嘉翔,在《走看日本名物》一書中,點出了人們之所以對於地方名產傾心的主因。「真正日本風味的物品,必定伴隨風土或季節,從季節中擷取謙遜內斂的美感。而且,他們之所以耐嚼經看,乃因為根植於實際的生活。」

《生活專刊》這回蒐羅了五個地方的美味特產,它們都包藏著當地的歷史、風土,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台灣東部花蓮在日據時代因林場及糖廠的關係,湧入了大批的日本移民,因而流傳了「花蓮薯」及「羊羹」等日風點心。花蓮市的「花蓮薯」使用在地的六十八號地瓜,因澱粉質含量較高,才有那鬆軟的口感。而台中大甲的「芋頭酥」,則結合了當地芋頭農產,以及過去隨著廟宇蓬勃發展的糕點文化。



多數的點心要夠格成為「特產」,須有夠長的歲月來證明。

走一趟新港創建於民國前二十年的「金長利糖果廠」,會以為時空回到了百年前,木框櫃子鑲著玻璃,舊包裝的新港飴靜躺在櫥窗裡,嘗一口糖,花生麥芽的熟悉滋味,將兒時奉天宮的進香記憶帶了回來,這新港飴,就是用附近北港一帶盛產的花生做成的。

用甜點傳遞人情

鹿港因著過去商港的繁華,稻米、蔗糖等物資充裕,造就了糕餅業的興盛。當地的特產「鳳眼糕」,以糯米粉與糖製成,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創始人鄭槌的第五代子孫鄭瑞棻,如今依舊守護著「鄭玉珍」的招牌。

在過去,這些糕餅的來頭也都不小,它們曾經參賽得獎,或甚至是供應給日本天皇的御用點心,但是,卻也都是輕鬆就能買到的「常民美食」,這讓品嘗甜滋味,成了一件全民皆宜的樂事。

成長於京都的日本作家壽岳章子在《千年繁華》書中,寫下她對京都和子的感受:「京都有許多日式糕餅鋪,店頭都裝飾著鑲上美麗螺鈿(編按:在漆器、木器等器皿上,嵌入蚌殼並磨平的裝飾技法)的層疊糕點盒,若你詢問他們的創業年代,店家可能會告訴你那店從嘉永年間(編按:西元一八四八至一八五四年)就開始營業了……中秋滿月的賞月糯米丸、春分秋分時節法會上的豆沙糯米飯糰……這些淳樸可愛、歷經時間更迭的傳統節慶習俗,充滿溫暖的人情味,讓人每年都會滿心期待節慶的到來。」

一道甜點,連結一段老店的故事,還有一個地方的節慶習俗,以及文化傳統。

這次我們所介紹的甜點老店,「老」,不是重點,而是那份與地方連結的感情,這,才是令顧客魂牽夢縈的原因。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