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一堂豆腐課 換一片黃豆田

重新啟動台灣雜糧復種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這天,樹合苑顯得熱鬧非凡,原來是豆腐班的「祖師爺」—— 豆之味創辦人黃學緯要親自示範教學。

他手持平杓,反覆輕刮鍋底,避免豆漿在煮沸過程中,因沾黏而產生焦味。達到沖豆花的溫度後,旋即另取一鍋,加入適當比例的水和鹽滷輕輕搖勻,再將煮沸的豆漿快速沖入,蓋上鍋蓋。十分鐘後將凝結的豆花搗散,倒入豆腐模中,加蓋並覆上重物,二十分鐘後,熱騰騰、豆香滿溢的豆腐即大功告成,圍觀的夥伴個個食指大動,吃得滿嘴生香。

這是樹合苑常見的景象之一。除了做豆腐課,還有咖啡教學、豆腐乳製作、手工炒茶等,「這些課程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陳孟凱說,大夥一起動手做,是體驗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能凝聚「社群力」。

二十年前,擔任有機認證員的黃學緯,在一次日本有機農業的參訪中,發現日本的老農夫在即將從事有機耕作的田裡種滿黃豆,利用黃豆固氮的功能蓄養地力,不僅讓土地得到滋養,而且成本低廉又天然,還有產能。回台後他興匆匆的四處推廣,卻被農民狠狠的澆了桶冷水,「費工、成本高,根本打不過進口的便宜基改豆,誰還要種?」反觀同樣有著悠久食用黃豆文化的鄰國,中國的食用豆都是國產的非基改豆;日本則只用食品級黃豆,「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每年進口二百三十萬公噸黃豆,其中九成是基因改造黃豆。」黃學緯說。

消費者沒有警覺、農人不願意復耕,四處碰壁的黃學緯卻沒放棄,他辭了工作,四處拜師學做豆腐,創設有機豆腐專賣店。「如果我是豆腐的生產者,那就可以創造需求,讓農人願意種豆。」有一次,黃學緯與陳孟凱聊起本土黃豆的復耕夢,竟與合樸運用「社群力」解決小農困境的理念不謀而合,「合樸的豆腐課,目的不在於教做豆腐,而是透過這件事聚集一群人,形成支撐台灣黃豆復種的力量,同時也提供創業的系統性訓練。」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採理論與實務並進,從認識基改作物、有機種植對環境的保育,到經營實務,讓有心創業的學員,能一起投入有機產業。

計畫於今年秋天在台中開豆腐坊的羅敏真笑說,進入豆腐這行可真是誤打誤撞。原本只是為了找尋新鮮食材,接觸合樸農學市集後帶著幾分好奇來上豆腐課,沒想這一學不僅做出興趣,如今已是豆腐課的實作指導老師,還找來妹妹一起學,兩人更計畫一起開店,「希望有一天,店裡的豆類製品都能用台灣的黃豆。」她說。而與羅敏真同班的莊豐賓,結業後回高雄開設豆腐坊也已邁入第五年。

從二○○八年迄今,合樸已經陸續開設二十二期的豆腐班,上課的學員超過兩百人。為了讓學員有更多實習機會,合樸也在台中開設三家社區豆腐坊,提供有志創業的學員更多磨練的機會。而黃學緯也在故鄉新竹湖口開始小面積的有機栽種黃豆,「這個產業已經中斷三、四十年,要回復不能下猛藥,得慢慢累積。」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