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紅茶解密:飲食作家葉怡蘭領路,三大產區特色解析
和全球大多數紅茶愛好者一樣,早在20年前一步踏入紅茶品飲與寫作領域之際,老實說,我心目中的世界紅茶版圖,並沒有台灣的位置。
但事實上,若認真回看歷史就會發現,台灣最早原本曾是重要紅茶產地:日據時代,殖民政府為與已漸成全球貿易主流的南亞紅茶相抗衡,遂大力投入紅茶產業發展,尤其南投魚池更是當時明星茶區,並成功行銷各國;到了30年代,紅茶甚至一度超越其他茶類,成為台灣茶業重心。
台灣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內的檜木製茶廠,至今已有80歲。(攝影:葉怡蘭)
但此番榮景,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產業環境改變、外銷競爭力萎縮等種種原因而逐步沒落;寂寂凋零程度,到了80年代,滿山茶樹若非任其荒廢、便是拔除改種檳榔或烏龍茶。
直至90年代末期,隨下午茶風潮全面興起所伴隨而來的、對精緻產地紅茶的高昂興趣與消費力;加之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災後重建計畫中,選定紅茶做為南投產業發展重點——各方因素推波助瀾下,台灣紅茶一步步走向全面復興⋯⋯
鮮葉送進茶廠後,隨即進入萎凋過程。(攝影:葉怡蘭)
和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紅茶不同,台灣紅茶多半是條索型全葉茶,有少部分團揉成如烏龍茶的半球形。這類紅茶更適合直接純飲,能品出其特有的柔美圓潤滋味。(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品飲台灣紅茶五個建議〉
- 慎選來源:雖說台灣紅茶已然全面進入百花齊放榮景,但由於不少新秀茶區、茶農紛紛投入,此刻猶仍處於各自摸索狀態,品質難免良莠不齊。故選購上最好以經典產區以及可信賴的專業茶通路或農會、產銷班品牌為優先。
- 純飲為佳:和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紅茶不同,台灣紅茶多半不屬國際主流的碎型茶,而是條索型全葉茶,甚至有少部分團揉成如烏龍茶的半球形。這類紅茶相較下更適合不加糖不加奶、直接純飲,更能品出其特有的柔美圓潤滋味。
- 沖泡二法:有關台灣紅茶的沖泡,雖說不少茶人與相關單位推廣古典功夫茶小壺泡方式,自有情趣;但我自己比較偏好更自在輕鬆的家常泡法:一壺茶兩杯分量約需360毫升的水,3至5公克茶葉,沸水沖泡,靜置3分鐘,即可倒出享用。
- 鍋煮奶茶:若喜歡奶茶,則建議選擇風味較顯濃厚的魚池大葉種紅茶如台茶18號與阿薩姆,特別前者,以鍋煮方式烹煮飲用,芳香美味無比。
- 驚豔冷泡:台灣紅茶質地溫雅,熱飲之外,冷泡尤佳;尤其炎炎夏日來上一杯,分外沁涼消暑。我的沖泡法:1000毫升的冷水,茶葉10至15公克,室溫浸泡約4小時,濾去茶葉,冷藏冰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