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以人名命名品種,台農71號益全香米精釀台產清酒奪金牌
2020/05/14
- 文字 / 蘇曉音
「益全香米」,台灣史上第一個以人名命名的品種,也是臺灣粳米中最重要的香米品種。它的正式品種名稱是「台農71號」,顧名思義,是台中霧峰的台灣農業試驗所育種出來的品種,而育種者是郭益全博士,由日本引入稻種「絹光」與台灣本土品種「台4號」配種,歷經九年的試驗才推出,可惜郭博士來不及看到成果就過世,為紀念他的貢獻,因此命名為「益全香米」。
現在市面上流通的香米,益全香米算是最早的品種,因地利之便,在育種時就在台中霧峰試種,最符合在地風土,因此霧峰擁有全國最大的香米種植區,也就有了「香米故鄉」的稱號。這款香米的特色是米粒較為短圓,米粒透明度高,煮成米飯後,彈性適中、軟黏性佳,帶有蔗糖香甜感、餘韻綿長,且聞得到芋頭香氣,但是咀嚼時並不明顯,也很適合煮稀飯。
在種植香米前,霧峰農友主要種植蓬萊米,不過因為稻稈較軟,容易有倒伏現象。
天天巡視,防稻作病害
被當地農友稱為「香米達人」的國內稻米比賽常勝軍蘇明溪說,「這裡的風不大,早晨露水對稻子有好有壞,好的是能化為水分滋潤農地,壞的是香米最難處理的白葉枯病,露水未乾時,細菌會溢在稻葉旁邊,隨著我們走動散播出去,很難照顧。」為避免這類問題發生,他幾乎每天天未亮就到田裡看看,並決定如何施用農藥防止病蟲害。
被農友稱為香米達人的蘇明溪,清晨時分在田中巡視稻田狀況。(攝影:王文廷)
益全香米是霧峰地區主要的種植品種,除了慣行農法外,在當地的五福村后溪底區域,6年前也開始投入友善農法栽種,最初只有5甲地,現已有35甲,並正朝著有機認證前進,也因為不用農藥、化肥,稻田間田鼠一窩窩出現,也讓以田鼠為主食,幾乎快在當地絕跡的二級類保育鳥類黑翅鳶逐漸回來築巢,傍晚牠們會悠閒站在棲架上俯視,或振翅翱翔在空中尋找獵物動向,農友則巧用物競天擇法則,達到不用藥,又能維持自然生態的雙贏局面。
霧峰民生故事館推出的產銷履歷友善便當,用的就是當地益全香米。(攝影:王文廷)
赴日研習,求突破局限
有鑑於國人食米量逐年下降,近20年來,各地區農會都致力於稻米多元發展,霧峰區農會總幹事黃景建在2002年時,就開始思考如何突破,「我當時只是想,日本的清酒都講各地特色,我們農會米很多,應該也能朝這方向走,當時根本不知道食用米與酒米的差別,不過老天爺很幫忙,我們送益全香米去日本檢測,才發現和當地酒米質地很接近,所以就決定做下去。」
黃景建口中的酒米,指的是日本釀酒專用米,一般並不會拿來食用。好的酒米條件為顆粒大、心白比率高、質地軟、吸水性及醣化性高、蛋白質與脂肪少、灰質含量少,與益全香米的特性相符。
透過和日本東北大學釀造博士廣井忠夫合作3年後,連續2年分兩批送了4位釀酒人到新潟,進行長達3個月的釀酒學習之旅,回到台灣後,經過摸索加上廣井博士多次來台技術指導,終於成功釀出台灣風土的清酒。
製作清酒前,得進行把米外層磨除的「精米作業」,左為45%的精米度,右為米的原粒。(攝影:王文廷)
取名初露,留在地初心
霧峰區農會以霧峰香米為主要原料生產清酒,主要是「初霧」系列,關於名稱的由來,黃景建說,「最初票選第一名是霧峰舊名『阿罩霧』,可是我認為『霧』已足以代表地方,重點是『初』,有最初、初心等多重含意,所以最後決定用它。」初霧系列酒品包括:純米吟釀、純米大吟釀、燒酎、本釀造、生清酒、濁酒等,而最先得到國際大賞肯定的是「初霧燒酎」,屬於蒸餾酒,香味不複雜,和日本米燒酎很相似,入喉後會有一股特殊香氣,喝起來醇厚順口。它在2011年時,摘下德國國際烈酒評鑑的金牌獎,也是台灣清酒首次獲國際金牌的品項。
而釀造清酒的三大要素,除了米、麴外,就是水,為了要符合在地風土,又得要是軟水,就必須到霧峰主要灌溉溪流:烏溪源頭南投埔里取水,才能取得清澈甘甜的水源。這些細節看似微小卻很重要,也是台灣清酒得以揚名國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