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設計風向球 向優雅復古致敬
New-tro 復刻時尚再起
2021/01/11
- 文字 / 李寶怡
儘管2020 東京奧運已經宣告延期至2021 年,但東京奧委會推出一套包含50 個復古風格的運動象形圖,表達對1964 年首屆東京奧運會的敬意外,卻也引發設計界對復古經典致敬的設計潮流引爆,例如剛落幕的2021/22 四大秋冬服裝展上,各大品牌也吹起了80 ∼ 90 年代的復古情懷形成熱門話題!趕快來看看有哪些?
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本應在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延至2021年舉辦,但即便如此,由日本設計師廣村正彰(Masaaki Hiromura)設計,展示2020年東京夏季奧運和殘奧會55個競技項目的73個帶有復古風格的圖標,正以東京奧運代表色阿波羅藍,呈現在海報、門票、地圖、比賽場館招牌,傳達運動員的動態美感及提供來訪者的視覺辦識,更宣告對1964 年日本設計界先驅在首屆東京奧運上所推出的圖標致敬。
「New-tro」復古時尚再起
重回昔日美好的復古風格在2020年開始盛行起來,連帶影響著2021年的時尚潮流、工業設計及居家布置的流行。但只是將某個年代重新copy 再重現,並無法讓人產生深切感受,因此設計師們紛紛提出過往大師的作品加以詮釋,結合「New」和「Retro」這兩個詞彙推出「Newtro」的新名詞,以「全新感受的復古」企圖再次點燃人們對舊時代的想像,迎接更美好的後疫情時代。就以即將到來的東京奧運圖標icon設計,雖是以1964年版本作為藍圖,但廣村正彰更與動畫設計師井口皓太(Kora Iguchiare)合作,將此靜態版本發展成動態圖標icon,成為奧運首創。
東京2020 奧運與殘奧運動項目圖標
全球四大時裝週 窺見復古元素
另一個具體展現復古潮流的風向球就是全球四大時裝週,無論是2020/21年的秋冬時裝秀,或是2021/22年的春夏服裝展會中,都可以看到服裝界吹起了80 ∼ 90 年代的復古風流行要素。從巴黎時裝週中LOUIS VUITTON 的伸展台上,中古世紀襯裙撞見現代夾克,穿搭以不同時空交錯的設計概念,企圖展現時髦與年輕活力。CELINE崇尚法式優雅盡展現在絲質蝴蝶結領口,成為復古襯衣的亮點。CALVIN KLEIN、ADER error等則回歸學院派風格做為靈感來源,經典的格紋和疊穿的搭配,結合本季流行新元素,一直是時尚圈不敗的新寵。而GUCCI以「繁複的70年代文藝風情」為主題貫穿全系列設計,從女裝的印花絲巾、復古oversized 膠框墨鏡、墊肩西裝外套等。
CHANEL2021春夏系列向品牌繆思致敬,鮮豔色彩與復古風情帶領重回經典
另外,像是CHANEL將品牌字母矗立於巴黎大皇宮的2021年春夏系列秀場中,充滿好萊塢風情的氛圍令人印象深刻! CHANEL 2021春夏系列向品牌繆思致敬,鮮豔色彩躍上服裝配件,復古風情帶領觀眾重回經典。除此之外,CHANEL 更找來Inez van Lamsweerde 與Vinoodh Matadin兩位攝影師替CHANEL 2021春夏系列拍攝影片,藉由好萊塢電影般的畫面,敘述CHANEL 與電影藝術之間的連結。
復古經典機車重現
無獨有偶,這種向大師致敬的思維也展現在汽機車的工業設計中。首先是BMW Motorrad R18/R18Classic,搭載品牌史上排氣量最大的1803c.c. 水平對臥雙缸引擎,其復古雋永的外觀更是向自家經典車款R5致敬,除了低趴流線的優美線條、碩大的空冷水平對臥雙缸配置、全車閃亮的電鍍套件、經典單圓大燈、復古單環儀錶之外,其中霸氣飽滿的雙出樣式排氣頭段以及造型特殊的排氣尾段更是讓視覺上獲得極大滿足。而油箱上的藍白廠徽是為了向經典的R5致敬,固定方式有別於現在常見的黏著方式,採用了螺絲鎖上的復古作法。另外,像是裸露的傳動軸、水滴狀油箱、雙環鋼管搖籃車架、雙白條紋拉花,可說盡數保留BMW的標誌性設計,忠實傳遞品牌精神。
BMW Motorrad R18R18 Classic以復古雋永的外觀向自家經典車款R5致敬
至於日系重機品牌 WASAKI的1973年經典車款Z1,更是台灣六七年級熟男族群來說的夢幻機型。但在2000年宣布停產後,其二手市場價格一路飆升,直至2019年 WASAKI 才重新生產 「Z1/Z2」汽缸頭, 並以「 WASAKI Z900RS」之名回到市場。雖說廠商一直強調僅是傳承靈魂、承襲經典,但鐵粉們仍能在多項車身規格與外觀元素找到相同點,例如:Z1與Z900RS都使用上直四引擎,前者為當時最大排氣量903c.c.,後者則為現代街車Z900的引擎調校而來,皆屬當代運動性格強烈的心臟,更別說水滴型油箱、鴨尾造型、火之玉塗裝、雙表圓燈等特色,甚至還在水冷引擎上刻意金屬削切出散熱鰭片的樣子,處處皆能看見Z1的影子。
讓人魂牽夢縈 50、60年代經典迷你車款
自從2019年福斯(Volkswagen)宣布有81年歷史的傳奇金龜車Beetle正式停產,改推SUV車款後,金龜車成為絕響,但或許MINI Cooper 或許可以彌補這個遺憾。源自MINI之父Alec Issigonis爵士劃時代的極短前後懸與寬輪距、低重心與輕量化的造車設計,透露著MINI 註定成為傳奇的賽車基因!之後又升級馬力為MINI Cooper S,並於1964年、1965年與1967年拿下三屆蒙地卡羅拉力賽冠軍,更以橫掃歐洲各大賽事榮耀的不凡實力,寫下「黃金十年」的不朽傳奇故事。
但面對2020年的今日為以創新科技強化源自賽道的駕馭體驗,MINI全新推出「傳奇典藏特仕版」,保留初代MINI車身設計比例及經典的掀背設計,搭配質感內裝與創新科技配備,像以MINI Cooper S3-Door傳奇致敬版來說,升級John CooperWorks賽車型座椅,筒形設計提供絕佳的支撐性與包覆性,以Dinamica 麂皮/真皮內裝材質包覆的座椅,輔以織布滾邊及紅色縫線,搭配賽車椅獨有的整合式頭枕,讓座艙充滿強烈競技感,再現1960年代拉力賽奪冠的熱血激情。
MINI全新推出「傳奇典藏特仕版」向1960年代表出賽的MINI Cooper S致敬
除此之外,來自德國的Artegay在2020年上半年曾公布要以這款BMW在1955年推出的Isetta車系作為基礎,打造出以純電驅動的仿製車款Karo-Isetta,又被戲稱「電動泡泡車」。這款車在外觀設計及前開式車門上都仿照原始Isetta,但在內部融合了不少現代的科技與創意在其中,包括整合了行車燈與方向燈的頭尾LED燈設計、原來在車尾的加油孔亦變成了充電孔,而在車內亦安裝了供手機無線充電的裝置,最高時速為90 km/hr,最大續航力為200公里。Karo-Isetta 共推出2種版本,分別為Intro 和Edition,共有6種顏色可以選擇,入門版的售價為17,995歐元(約新台幣60.3萬元),但目前只能在德國銷售。雖然如此,但可想而知,未來高速公路上可能又會多更多具有特色的經典小車跑來跑去了!
復古小家電帶來生活美好想像
「New-tro」的風潮影響了穿衣時尚也吹進的居家風格,無論從古董家具或老件物品加上簡約現代的混搭風格,或是挑選具設計感的復古居家用品搭配線條簡潔的家具或空間,建構出居家設計的「新復古」潮流。
例如,創立於1948 年的義大利家電品牌Smeg,或許對一般人可能不太熟悉,但若看過熱門韓劇《繼承者們》及美國電影《變形金剛》場景裡都常常看到Smeg有著英國國旗的復古冰箱身影一定印象深刻。它的經典特色即其50年代復古風格,復古美學遇上現代工藝,蹦出的火花就是有著圓潤線條、飽和色調的一件件廚房家電,點綴著每個老靈魂的廚房。除了冰箱外,還有烤麵包機、咖啡機及攪拌器等等,更與義大利品牌Dolce & Gabbana推出名為《Sicily is my Love》的限量聯名系列,展現西西里風格圖案的熱情。
Smeg推出經典復古50年代系列,圓潤的復古線條與色調,詮釋現代家電風格
對極簡反抗的復古千禧年風格
而這也相對影響到室內設計,尤其在疫情尚未退燒的今日,繼美式小鎮風格及英式鄉村風格後,結合經典的往日情懷,又能帶出現代時尚的別緻風情的混搭式「千禧年風格(Grandmillennial Style)」便成為2021年的空間設計趨勢。至於家具家飾的搭配上,仍以簡潔線條為主,但會帶點圓弧軟化空間感,同時搭配中世紀感的燈飾、金屬黃銅腳柱坐椅、大理石紋桌、絲絨沙發等物件,都是千禧風的經典元素之一。
除此之外,更多早期設計師原本停產的作品,也在各品牌合作之下,推出翻新的復刻版本,以向某個年代或設計者致敬例如:像是由天才建築師兼設計師Gianfranco Frattini在1963年設計的Turner旋轉書櫃,經由Poltrona Frau重新詮釋,在今年推出復刻版,為空間注入濃厚的人文氣息,還獲得wallpaper design awards 2020。而法國建築師米歇爾•威爾莫特(Jean-Michel Wilmotte)於1993 年設計為羅浮宮設計的Todo Modo座椅,靠背可翻轉,為參觀者提供多個觀賞角度,如今則由Tecno重新發行,雖然維持相同尺寸大小,但簡化一些設計,像是可以旋轉調整的座椅靠背轉軸內部結構的強化。
1963 年的Turner旋轉書櫃,經由Poltrona Frau重新詮釋,在今年推出復刻版
其實「千禧年風格(Grandmillennial Style)」並不是一夕成形,而是對簡約主義裡的千遍一律所產生的壓抑而做出反抗,透過「New-tro」手法展現,收錄自己成長歷史的美好時光的放大及收藏,與現代主義結合,形成個人主義強烈的層次豐富風格,每個家具及物品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及色彩,相較之下空間就要更低調呈現,以便突顯個人風格,這種風格可能會比復古風更時尚,也會比現代風更長久。
原文出處:《在野法潮》47期(台北律師公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