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太美味
最近,一位新相識、獨鍾日本旅遊的作家朋友告訴我,整國度唯北海道不感興趣,原因是「不像日本、缺乏日本味」——令剛剛才從當地遊歷歸來的我一時莞爾,對我而言,這似與不似之間,反是北海道的另番魅力所在。特別在飲食上,一路吃下來,總會發現和過往旅行日本的經驗十分不同,西式食物占比頗高,馬鈴薯、麵包、火腿香腸、牛奶優格起司……,不但拉麵愛加奶油和玉米,且和菓子選擇寡少、反而是各樣蛋糕泡芙西點多樣熱鬧無比;就連酒飲,近來關注焦點也全集中在葡萄酒和威士忌……。
此中原因,首先當然與農作物類型有關,廣漠土地上,畜牧業與小麥、馬鈴薯等大規模農業發達;加之新興開拓之地,從生活方式到產業類型自然而然偏向西化;還有觀光的推波助瀾,風土條件特色加之遊客喜好,促使這許多豐富的異國味道益發滋養茁壯。
而無論和洋日西,最心醉是,「食材存在感」的無比強大。畢竟是寶庫一般的海陸物產俱豐饒之地,不管任何類型餐廳、任一道料理,每一入口,第一印象常不是技藝技法上的巧奪天工意境高妙,而是質感香氣味道上直接流露綻放的肥腴甘鮮甜美。正是我長年在食物上的始終追求,遂分外共鳴深刻。
但這並不意味廚藝就乏善可陳。幾度造訪,常覺驚奇,這偏遠的北國大地怎能藏有如此多的美味絕藝?一般在亞洲只挑首善都市發行的《米其林餐飲指南》,二○一二年破天荒推出《北海道特別版》,由此可見一斑。可能因自信於食材的豐美,再奢華高檔的法式餐廳或壽司店,菜色形式都極簡約,精細內斂、點到為止,少見浮誇炫技之作。與周遭遼闊曠遠、樸實自然的原野山林景象和諧相輝映,吃來實實在在舒舒坦坦,更加動人入心。(本專欄每四週刊登一次)
此中原因,首先當然與農作物類型有關,廣漠土地上,畜牧業與小麥、馬鈴薯等大規模農業發達;加之新興開拓之地,從生活方式到產業類型自然而然偏向西化;還有觀光的推波助瀾,風土條件特色加之遊客喜好,促使這許多豐富的異國味道益發滋養茁壯。
而無論和洋日西,最心醉是,「食材存在感」的無比強大。畢竟是寶庫一般的海陸物產俱豐饒之地,不管任何類型餐廳、任一道料理,每一入口,第一印象常不是技藝技法上的巧奪天工意境高妙,而是質感香氣味道上直接流露綻放的肥腴甘鮮甜美。正是我長年在食物上的始終追求,遂分外共鳴深刻。
但這並不意味廚藝就乏善可陳。幾度造訪,常覺驚奇,這偏遠的北國大地怎能藏有如此多的美味絕藝?一般在亞洲只挑首善都市發行的《米其林餐飲指南》,二○一二年破天荒推出《北海道特別版》,由此可見一斑。可能因自信於食材的豐美,再奢華高檔的法式餐廳或壽司店,菜色形式都極簡約,精細內斂、點到為止,少見浮誇炫技之作。與周遭遼闊曠遠、樸實自然的原野山林景象和諧相輝映,吃來實實在在舒舒坦坦,更加動人入心。(本專欄每四週刊登一次)
葉怡蘭_此趟,最難忘的餐廳有兩家。一為米其林二星的「握 群來膳」,不愧身在漁港,魚材從口感到滋味俱醇美多芳,風格手法則大不同於銀座大師級壽司的精雕細琢,從容中透著秀逸,令我對壽司之藝又有了更多認識啟發。另家「Maccarina」則是二度品嘗,暌違十數年,料理水準依然如昔,簡雅中透著講究與細膩,在地食材之原味真(攝影者:葉怡蘭)
小檔案_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專欄、文章與攝影作品散見兩岸三地各大華文媒體。著有《家的模樣》、《旅人之窗》、《食.本味》、《隱居.在旅館》、《尋味.紅茶》等書。
「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