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一頓飯為什麼要花上萬元?揭開fine dining背後的價值與秘密
2014/05/01
- 文字 / 徐銘志
隨著《米其林指南》進軍亞洲、英國雜誌《餐廳》(Restaurant)每年所做的全球「50佳」餐廳排名,大家對於高級料理(Fine Dining)越來越耳熟能詳。然而,這些有星星、名廚加持的餐廳,自然而然也是所費不貲,一頓正式的晚餐不含酒水,至少新台幣5000元起跳。
以近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設宴款待美國總統歐巴馬、由壽司之神掌廚的米其林三星名店「數寄屋橋次郎」為例子,約18貫壽司,要價約5萬日圓,而且僅僅20分鐘就能完食。這還不代表,有錢的你一定能吃得到。比如,北歐的Noma就曾經湧入10萬筆的訂位,現在要吃,可能也要等上數個月。
很多人不解,為什麼一頓正式的高級料理要這麼貴?究竟價值在哪?真的有需要前往一試?
「高級料理把食物當成藝術追求。」無論是完食所有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台灣第一人、異數風格旅行社負責人詹益昌,還是慢食碩士徐仲,都異口同聲的說。正因為高級料理有如藝術般的創作,所有眼睛看得到、看不到的呈現,自然也追求極致。
分析所費不貲的來源有四,如果你沒辦法從一間高級餐廳找到,則可能需要為它的價值打上問號。
一,廚師廚藝養成所投入的成本。二,對高級食材的追求。為了追求口感的極致,高級料理的主廚們總是不放棄取得最好的食材,鵝肝、松露、和牛……,我們雖然看到一個個的名詞,但背後都還有品質優劣的等級之分,更遑論這些高級食材少之又少。
三,時間成本。在這些高級料理背後是有很多基本功的,比如,熬高湯、做醬汁等,這背後繁複的SOP正是時間成本。所以,若有餐廳用高湯罐、沒有老實的基本功,其價值也得大打折扣。若屬於創新的菜式,研發實驗的時間,也都是成本。
此外,時間成本也反映在耗損或食材得經一定時間的處理上。
像是,乾式牛肉除了儲存設備昂貴之外,時間擺得越長,牛肉也會縮水,更別說,最後還得切除外層大約20%;又如,在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店裡,光是鯖魚就得熟成7到10天才能上桌。
四,餐廳團隊的陣容。一間高級料理餐廳自然講求服務,眼睛看得到的是服務生的多寡,一般來說,一個服務生不能服務多於4個客人;眼睛看不到的廚房幕後,也是一整個團隊,切菜、熬湯、料理主菜、甜點……各有專門負責的人。南美第一名的餐廳「Astrid & Gaston」,甚至還找來歷史學家考證史實、音樂家來設計音樂。
除此之外,高級料理餐廳的企圖也可以做為適不適合個人的依據。
高級料理的企圖又可分成兩種類型:一是追求極致的完美;另一種是追求眼界的開闊。前者較為老派,專注於味道的完美呈現;後者則是給人感官上的刺激,像是幾年前由西班牙廚師帶起的分子料理風潮、北歐Noma餐廳的採集料理等,都顛覆著大家對於食物的想像,給人「原來食物可以這樣吃」的驚奇。
《餐廳》雜誌每年評選的全球50佳餐廳就有不少屬於後者。
除了美味之外,這類餐廳的主廚通常有著一套想呈現的論述,這種具衝擊式的耳目一新,如看起像蛋黃嘗起來卻是小籠包的味道,就並不是每個人都可接受。由法律人半路出家的飲食作家高琹雯就說,如果沒有事先了解,「你可能根本不知道在吃什麼。」
對一般人來說,追求味道極致的高級餐廳較容易接受和實在。但是追求味道完美並不等於非得要用上非常高級的食材。
像是,法國薄酒萊區的餐廳「Auberge du cep」,沒有龍蝦、松露等名貴食材,卻憑著田雞腿、羔羊排等菜式吸引眾人目光。已逝的《紐約時報》名記者阿普爾(R.W. Apple),還將這兒列為全球十大餐廳之一。
詹益昌認為,追求味道的極致還可從很多面向看到。像是許多日本餐廳為了達到出菜的水準,限定一組客人只能有4位,餐廳還會刻意錯開不同組客人的上菜時間,這是確保出菜時,每個人餐桌上的菜肴都能有一致且完美的呈現。
有時候,詹益昌也會問:「可不可以8個人?那我們包場?」得到的答案卻都是,不行。這種餐廳正是他心中追求極致的實力派。
飲食可以很純粹的追求美味,也可以追求潮流和創新。這之間沒有優劣,只有符不符合你的需求,以及你是否要埋單這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