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Tag

  • 魯凱排灣餐桌上的香氣─芋頭

    March 24, 2021

    年底入冬,芋頭紛紛收成,此時南部魯凱族、排灣族部落耕地旁原本閒置了大半年的烤芋窯開始忙碌,很多族人避開冬雨綿綿,趁著陽光微露的好天氣全家出動一起到部落外的芋頭田挖芋頭,辛苦地在梯田間搬運一袋袋芋頭。到了傍晚,一車車芋頭運進烤芋頭的小農舍,族人進進出出、好不熱鬧,空氣中飄散著煙烤味,靠近烤芋窯,則有芋...

  • 不害怕困難且永不放棄夢想

    March 18, 2021

    喜歡音樂和藝術的舞炯恩,靠著自學的方式學習鋼琴。高中的時候,舞炯恩開始嘗試音樂創作。2017年,他參加「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主題曲徵選」獲得總冠軍。大學主修表演藝術,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舞炯恩第一次參與電影《阿莉芙》演出,就有非常亮眼的表現,更以這部電影獲得第二十屆台北電影節「最佳新演員獎」。發掘自己...

  • 布萊克薛薛:勇敢作夢、認真實踐

    December 29, 2020

    在都市出生、長大的布萊克薛薛,每到寒暑假的時候,就會跟著爸媽回到屏東牡丹鄉的部落。「旭海村是一個背山面海的部落,族人的臺語都非常溜。」布萊克薛薛的父親是排灣族、母親是阿美族,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家非常近。身為都市原住民族,布萊克薛薛很少有機會說族語,每次回到部落的時候,他就會從長輩身上學會很多和...

  • 尋找篇》追溯根源串起家族記憶

    December 14, 2020

    原住民族的傳統名字,背後蘊含深刻的文化意涵,也代表著族人對於傳統文化深刻的體悟。如果失去了名字,就如同遺忘自己的文化,讓靈魂迷失,在歷史中顛沛流離。追溯根源,想找到自己的名字,就像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可以向何而去。在尋找名字的路上,有些人找到了,並透過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名字的美好;但是,也有人至今無法...

  • 脈絡篇》透過族名認識真正的自己

    December 14, 2020

    原住民族的傳統服飾色彩多樣豐富,16族各有其鮮明風格,一眼就能夠從他們的服飾判斷出屬於哪一族。其實,不單是服飾,各族對於傳統名字的命名方式,也都各自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以家名制命名的排灣族,家家戶戶都有各自的家屋名,此外,非常重視階級制度的排灣族人,在嬰兒出生後,命名也會因為階級而有所不同。採用親子...

  • 總論篇》請問你叫什麼名字?

    December 14, 2020

    原住民族各族的命名文化都不一樣,以阿美族為例,他們崇尚自然,常以時間、動植物或氣象來取名字。例如阿美族女性常見的名字Panay,是稻穗的意思,由此得知她是在稻作收成的季節出生;有人剛好是在早上出生,所以取名為Ranam,就是早餐的意思。還有Tefi是鵲豆、Tali是芋頭、Fonga是地瓜,這些都是部...

  • 部落傳統智慧需要好好保存

    December 01, 2020

    排灣族將擅於雕刻、刺繡、舞蹈、蓋房子的人,稱為「Pulima」,意思是「很多手的人」,亦代表手藝精湛之人。出生於Pulima世家的撒古流.巴瓦瓦隆,從小深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學習多項傳統工藝製作,除了木雕、石雕和陶藝之外,也學習版畫、油畫、素描、絹印和蠟染等。他透過多元創作讓更多人看見原住民族的文化...

  • 魯凱族的石板屋

    November 25, 2020

    走訪臺灣山林,總有驚喜,可能在某個山彎平臺,或沿著產業道路來到某個岔路,也可能是登山路徑上的平坦處,會出現一棟竹屋、木屋,或一棟石屋,這些與環境融合的低矮房子,看似簡陋,其實簡單而且設備齊全。那些房子有些是山上工寮,也有些是原住民族的民居,喊一聲有人在嗎?很可能就出現一、兩位老人家,問聲好,聊兩句,...

  • 原民部落最美豔的作物

    November 23, 2020

    近年來,在臺灣人的餐桌上,經常可見到紅藜料理,從最簡單的紅藜米飯,到紅藜麵包、餅乾、沙拉,還有紅藜小米酒、啤酒等,廣受民眾喜愛,這種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的原住民族傳統穀物,營養豐富,因此被譽為「穀物界的紅寶石」。又因富含澱粉酵素、活性極強,傳統排灣族用來當作酒麴、釀小米酒。且紅藜外殼富含皂...

  • 直衝味蕾的香氣

    November 23, 2020

    刺蔥,外型崢嶸、整株帶刺,連葉子也不例外,這種充滿自衛機制的植物,連味道都有著濃郁的刺激性香氣,嘗起來有蔥、生薑、胡椒等混合氣味,讓人只能靜觀,不敢隨意地攀折,和帶刺的玫瑰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以滿株的刺來保護自己,以免遭受偷香者的摧殘。不過,即使滿身細刺,還是抵擋不住臺灣原住民族尋香而來,小心翼翼地...

  • 臺灣各地的矮黑人傳說

    November 19, 2020

    在眾多矮黑人的傳說中,排灣族十分特別,說法極多,根據前屏東原住民族社區大學校長Lavuras Kadrangian(拉夫琅斯.卡拉雲漾)表示,他第一次聽到小矮人的傳說,是從來義鄉望嘉部落的一位耆老那裡聽來的,那位耆老說,矮黑人是從小琉球渡海而來,住在山谷與平地之間的洞穴裡,所以排灣族說他們是地底人。...

  • 徹摩從排灣族石板屋獲得靈感

    November 10, 2020

    徹摩來自屏東縣瑪家鄉崑山部落,他是一位創作歌手,首次發行個人族語創作專輯《真圓ZEMIYAN》即入圍第二十八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第八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民謠專輯獎」。第二張排灣族語創作專輯《VANGAV天窗》,則入圍第三十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年度專輯獎...

  • 《Melevlev》融合雷鬼曲風新滋味

    October 21, 2020

    來自臺東排灣族的Matzka,他的音樂風格以雷鬼為主,再混和著爵士樂、民謠、重金屬、Rap和嘻哈等多種元素。身為原住民族的他,經常在歌曲中加入原住民族音樂或古調,讓自己創作的歌曲充滿強烈個人風格。Matzka在音樂的表現上十分傑出,他曾經獲得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原住民族母語組第一名、金曲獎最佳樂團獎...

  • 歌聲裡的部落情懷

    September 28, 2020

    戴曉君,一位來自屏東縣牡丹鄉石門部落的排灣族語創作歌手,她所成長的石門,是一個開門見山的美麗部落,周邊的東源部落、阿塱壹古道都是知名的旅遊指標。曉君在大學時期和部落青年組成「MAQATI 音樂工作團隊」。「MAQATI」是排灣族語「可以」之意,也就是一股「相信自己做得到」的精神。每年的大年初三,由曉...

  • 《氣息》是靈魂的辨識與交換

    September 24, 2020

    錄製紀實節目《吹過島嶼的歌》時,阿洛首次與毛利音樂人Horo進行碰鼻禮(hongi),耆老告訴她,氣是生命的存在,而碰鼻是交換氣息、是靈魂跟靈魂的相遇,更是確認彼此的生存領域、山川以及氏族。海洋柔軟地打破所有藩籬,太平洋上的家人又怎能不認識自己?南島語族的歌聲航線約5,000年前,南島語族一槳槳划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