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部落傳統智慧需要好好保存

撒古流.巴瓦瓦隆:文化是活的東西

2020/12/01

  • 文字 / 撰文/張煥鵬 圖片提供/撒古流.巴瓦瓦隆、王言度、劉振祥、高雄市立美術館
LINE分享 FB分享

國家文藝獎得主撒古流.巴瓦瓦隆在排灣族達瓦蘭部落長大,對他而言,部落猶如一間沒有圍牆的教室,祖先留下來的生活智慧以及土地、動植物和樹木花草,就像是一座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

排灣族將擅於雕刻、刺繡、舞蹈、蓋房子的人,稱為「Pulima」,意思是「很多手的人」,亦代表手藝精湛之人。出生於Pulima世家的撒古流.巴瓦瓦隆,從小深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學習多項傳統工藝製作,除了木雕、石雕和陶藝之外,也學習版畫、油畫、素描、絹印和蠟染等。他透過多元創作讓更多人看見原住民族的文化之美。

撒古流.巴瓦瓦隆

族 別:排灣族
出生地:屏東縣達瓦蘭部落



排灣族用故事傳遞生活智慧

「有一對夫妻用茅草蓋了1座工寮,辛苦搭建完成後,天也黑了,於是他們便回家休息。到了深夜,1隻烏龜從河裡游上岸,走著走著撞到了茅草屋。烏龜覺得奇怪,前方怎會有障礙物擋住去路?烏拉拉烏拉拉⋯⋯,烏龜開始念著咒語,不一會兒,茅草屋就倒塌了。第2天,那對夫妻發現工寮塌了,只好重新再蓋一次。到了晚上,烏龜上岸後又被茅草屋阻擋去路,同樣地,烏龜再次施咒讓房子倒塌。天亮之後,那對夫妻看見辛苦蓋的工寮又倒塌了,心想著是不是半夜有颱風把它吹倒了呢?」撒古流.巴瓦瓦隆說著《烏龜與房子》的故事。

「第3座工寮改成木頭牆壁、茅草屋頂,依舊被烏龜弄倒。第4座工寮用木頭牆壁和石板屋頂,烏龜花了很長時間,終於把它弄倒了。那對夫妻最後蓋了1間石板屋,從牆壁到屋頂通通都是石板材質。房子蓋完之後,他們決定在裡面過夜,看看能否查出房子倒塌的原因。到了半夜,烏龜開始施法術,但是連續試了3次都沒有成功。

「被咒語吵醒的夫妻,當場把烏龜抓住。他們非常生氣,並且商量著如何處置烏龜。用火燒?還是用斧頭劈成兩半?烏龜聽到之後說:『火燒、斧頭劈,我都不會死。』於是夫妻倆討論要不要把烏龜丟到河裡淹死?這個時候,烏龜哭著說:『千萬不要丟河裡。』那對夫妻聽到之後,就把烏龜丟到河裡,然後牠就快速地游到對岸逃走了。」

撒古流.巴瓦瓦隆透過多元的藝術創作,讓更多人看見原住民族文化的能量。

向大自然學習 部落是最好的教室

「小時候,我的部落沒有電燈。到了夜晚就靠著火爐的火來照明,晚餐過後,是祖父母說故事的時間,聽著聽著,孩子們就睡著了。」撒古流.巴瓦瓦隆最喜歡聽睡前故事,排灣族的長輩們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傳達各式各樣的祖先生活智慧。就像《烏龜與房子》,透過有趣的故事,認識排灣族的傳統建築以及蓋房子的步驟。

撒古流.巴瓦瓦隆說,《烏龜與房子》的故事3天3夜都講不完,因為光是蓋1間房子的過程,包括房子的樣式、建材和工具等,就有非常多的內容可以講。撒古流.巴瓦瓦隆表示,培養謀生技能是部落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雖然小孩子沒有能力蓋房子,但是蓋房子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以及如何才能蓋出1棟堅固的房子,卻是從小就可以學習的知識。

「在大自然中,有太多可以學習的事物。」撒古流.巴瓦瓦隆指出,在部落長大的小孩,到了11、12歲左右,已經累積非常豐富的生活技能與常識。森林裡的植物,哪些是可食用的野菜?哪些屬於藥材?要蓋房子、製作獵具、餐具的時候,可以去尋找哪些植物?部落的孩子從聽故事以及跟著長輩上山下田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吸收學習。

致力於部落教育的撒古流希望能讓更多孩子了解人與土地的連結,因此多年來推動部落教室的課程。

部落教育、文化傳承 不能省略

「不管人在哪裡,部落的教育和文化的傳承都不能省略。」撒古流.巴瓦瓦隆在部落與城市往返,來去之間內心有許多感觸,於是他藉由不同的創作方式連結人與土地的情感,推動「部落教室」的精神與理念。就像是《山芋頭:部落教室II》這本圖文書,撒古流.巴瓦瓦隆以排灣族獨特的芋頭食文化為題材,透過文字書寫和繪畫,記錄部落裡保存下來的祖先智慧,以及芋頭品種的分類、傳統煮食料理以及部落族人共勞、共食、共享的精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景象,真實地呈現於書中。

《山芋頭:部落教室II》一書,撒古流以芋頭食文化為題材,透過文字與繪畫保存祖先的智慧。

「有部落青年大學畢業之後,回到部落種植咖啡、經營特色咖啡廳,活絡在地的經濟產業。」撒古流.巴瓦瓦隆表示,如果想要為部落做點事情,長時間住在部落、深入了解它,是最好的方式。他非常鼓勵年輕人回到部落貢獻一己之長,讓部落的傳統文化面對現代文明發展時,能夠重新連結不同觀念與發展的可能。

心靈Q & A

問:看見電視不斷播放世界各地罕見自然災害的新聞,野火遍燒、海洋溫度不斷升高⋯⋯,總是很不安。或許,我可以透過什麼力量幫助到大地嗎?

答:對於年紀尚小的青少年來說,愛護我們的地球、珍惜孕育滋養我們的大地母親,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例如攜帶環保袋、環保餐具,盡量減少會汙染環境的塑膠袋、一次性餐具等。購買商品時,不要選購製作過程中會汙染環境或大量耗費能源的商品。在學校和生活中,盡量不要浪費紙張或是多使用回收紙張等,都是非常簡單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87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