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篇》請問你叫什麼名字?
傳統名字背後有意義
2020/12/14
- 文字 / 撰文/張煥鵬 圖片提供/ Shutterstock
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皆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大致上可分類為氏名制、親子連名制、家名制、親從子名制、親子連名氏名制等,傳統名字背後,都有著特別的故事和意義,也象徵各族特有的文化與脈絡。
原住民族各族的命名文化都不一樣,以阿美族為例,他們崇尚自然,常以時間、動植物或氣象來取名字。例如阿美族女性常見的名字Panay,是稻穗的意思,由此得知她是在稻作收成的季節出生;有人剛好是在早上出生,所以取名為Ranam,就是早餐的意思。還有Tefi是鵲豆、Tali是芋頭、Fonga是地瓜,這些都是部落常見的農作物,嬰兒出生時就用周遭生長的植物名來取名。
阿美族與泰雅族、賽夏族、賽德克族等,都採用親子連名制,所以名字後面會加上父親或母親的名字;阿美族屬於母系社會,所以名字後面會加上母親的名字,好比Panay Dongi這位女性,前面是自己的名字,後面則是母親的名字。而當她自我介紹時,部落的族人就會知道:「啊!她是那個家族的孩子!」
排灣族、魯凱族以及卑南族,實施家名制,名字的前或後會附加家名,因此從名字就能得知對方來自哪一個家族、是否有親戚關係。此外,排灣族非常重視階級制度,新生兒的名字都和出生的家族階級有關,例如DeDedam,是陶壺的意思;Mulidan琉璃珠,都是排灣族的珍寶,也是貴族的名字代表。
布農族的命名方式,長子和長女必須承襲祖父和祖母的名字,例如長子的名字後面會附加祖父名;長女則是附加祖母名。其餘的子女則根據排行,承襲叔祖、叔伯、姑姑等的名字。
雅美族則採取親從子名制,名字會隨著人生中的身分不同而改變,「未為人父母」、「為人父母」、「為人祖父母」3種身分就有3種名字。
無論是哪一種命名制度,每一個族名的背後都代表著各族特有的文化和歷史脈絡,是珍貴且需要被保存延續的傳統。你有自己的族名嗎?了解自己族名的意思嗎?其實,每一個傳統名字的背後,是根源、是故事、更代表著家族精神,值得你用心感受、珍惜。
我想要回復傳統名字,可以怎麼做呢?
- 可於各地區戶政事務所辦理。
- 需本人親自申請,未成年人以其法定代理人為申請人。
- 準備身分證、戶口名簿、相片1張、印章;未成年人需另附同意書。
- 審查通過後,於戶籍登記,並換發身分證、戶口名簿等證件。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