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這味出自本地的甜點「新港飴」,幾乎要跟當地的奉天宮齊名。(攝影/李婉蓉)
這味出自本地的甜點「新港飴」,幾乎要跟當地的奉天宮齊名。(攝影/李婉蓉)

始於清光緒年間、與奉天宮齊名的「新港飴」!新港人的集體記憶百年老店金長利

2007/11/29

LINE分享 FB分享

「哇!好熟悉的味道呀!」嘗一口內包著花生仁的「新港飴」,多數人總會深感熟悉,似曾相識。這味出自於新港本地的甜點,幾乎要跟當地的奉天宮一樣有名,有過「進香」經驗的人都知道,來新港拜拜之後,總要拎個伴手禮回家,這趟旅程才算完整。數算一下,「新港飴」的歷史也已超過100年了。

故事要從清光緒17年(西元1891年)說起,住在嘉義民雄江厝店的盧欺頭,原是販售麥芽糖及花生糖的小販。有回遇上數日陰雨,他沒法外出做生意,看著手上的兩樣甜食,他靈機一動,將受潮的花生糖放到煮好的麥芽糖裡,再捏成頭小尾尖的顆粒。這飴糖成形之後,形狀就像隻耗子,因而稱作「老鼠仔糖」。盧欺頭於是開始以此招攬顧客,但後來覺得名字不雅,又改稱為「雙仁潤」,取花生剝開有雙仁之意。

那年正好遇上新港媽祖廟大拜拜,盧欺頭拎著自創的新產品前來,香客紛紛捧場,老鼠糖廣受好評。他於是從民雄搬到了新港,在媽祖廟的東邊蓋了間木屋,掛起招牌,題為「金長利」。後期日據時代,因要參賽,又改稱為具日本味的「新港飴」,「飴」為日文中「麥芽糖」之意。

而之所以用花生為材料,就是因為距離新港僅十分鐘車程的「北港」一帶,盛產花生。因北港溪帶來寬廣的沖積河沙埔地,最適合耐旱花生生長,造就了北港的花生油,以及新港的老鼠糖。

這段關於新港飴緣由的小故事,就記錄在台灣史蹟學家林衡道先生所寫的《台灣文獻》一書中,文章標題寫著,這是民國64四年11月所做的調查。

金長利第四代長媳婦、也就是現任老闆娘的盧楊秀美,一邊翻讀著《台灣文獻》,一邊回憶著過往的故事。店內的玻璃櫃裡,還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包包的新港飴,橘紅色邊的老包裝,從古早時期就沿用至今。

百年流轉,始終如一

在這家店裡,所有的年歲都是以「十年」為單位來數算。盧楊秀美從花蓮嫁過來有3個十年了;劉文生師傅在金長利工作有4個10年了;老店面搬到現址後,也有7、8個10年了。「店裡『新港飴』的味道,從以前到現在都沒變過。」吃新港飴長大的第四代老闆盧信良說。

而金長利的新港飴,最令人難忘滋味的就是:入口後,就先聞到花生香氣,咀嚼兩下,先是有Q軟的口感,多咬兩下,飴糖緩緩化在嘴裡,花生與麥芽融合,令人齒頰留香。「剛吃的時候Q,之後卻又入口即化,好的飴應該是要這樣!」劉文生師傅說。

清晨5點鐘,天才微亮,新港奉天宮前的新民路上還冷冷清清的,金長利糖果廠的廠房裡卻已熱氣四溢。老房子從前方店面到後頭的工廠,約60多公尺長,走過了中庭、經過了佛堂,再繞個小彎,工廠,就在自家店面的後頭。幾個大蒸氣鍋爐,正攪拌粉漿(高筋麵粉和水製成)和麥芽,這是製作新港飴的原料。

「新港飴」的歷史已超過100年,其考據更從清光緒17年(西元1891年)開始。(攝影/李婉蓉)

「新港飴」的歷史已超過100年,其考據更從清光緒17年(西元1891年)開始。(攝影/李婉蓉)

五代同心,齊力斷金

「飴分四季。」劉文生一語道出製作新港飴的技巧所在,這粉漿的Q軟度要做得恰到好處,煮粉漿的「火候」要抓得準,而飴糖軟硬的程度,還要視天候而定。夏天氣溫高,粉漿的硬度要硬一些;冬天天氣冷則要軟一點,糖果的軟硬,則由「煮糖的時間」來做調整。

而所謂「抓火候」,也就是將製作好的粉漿,置於水中測試其Q軟的程度,這是金長利的家傳秘訣,對外說不得。盧楊秀美自嫁進這製糖世家,就跟在婆婆身邊學習,既要管理店面,也要學習廠房裡的製作技巧。

確認粉漿的軟硬度之後,就要關掉蒸氣鍋,再倒入一顆顆經過挑選,大小適中、品質良好的花生仁。金長利是直接向一家配合了好幾十年的廠商,購買炒過的選仁花生。

下了花生之後,又是真功夫的考驗。加了麥芽糖之後的粉漿,稠度相當高,攪拌起來十分費力。師傅手持一支鏟子,在鍋裡翻來鏟去,靈活的像是用自己的雙手翻攪著鍋裡的飴糖一般。這兒不能有空調,不出5分鐘,劉文生就已汗流浹背了。劉師傅從13歲就跟著盧楊秀美老公的祖母學做糖,迄今已有40多年的時間,光是攪拌的步驟,至少就得要練上一、兩年。

混合好之後的新港飴,就要立即進入整型、切割。三大鍋、約200多斤的飴糖,一個早上、一個人就得全部捏製完成,以免涼了之後的新港飴過硬,不易捏製。此時,揉成長條形的新港飴,還要裹上「糕麩」。它的作法是將米先爆熟後,再磨成粉,它讓新港飴嘗起來香而不甜膩。至於米的品種是什麼?則又是老店的另一個秘密,從百年前流傳至今。

而供應糕麩給金長利的廠商,也是配合了好幾個十年的老字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傳人?」盧楊秀美憂心忡忡的說,不過不一會兒,她又展露笑容,因為第五代的兒子盧威任,近來允諾要接手老店,現在也一同在工廠裡忙進忙出。她總算放心,這款屬於新港特有的甜滋味,可以繼續流傳下去。

傳承了五代的「金長利」新港飴成為許多遊子的鄉愁。(攝影/李婉蓉)

傳承了五代的「金長利」新港飴成為許多遊子的鄉愁。(攝影/李婉蓉)

〈新港人的集體記憶:金長利〉

小時候在新港長大的人,不少人有幫忙包裝新港飴的記憶。長成之後,新港飴更成為許多外地遊子的鄉愁。傳承了五代的「金長利」,擄獲許多老顧客的心。今年68歲的老顧客李金雀說,過去公公送禮就喜歡用金長利的糖,現在兒子在高雄做生意,每逢中秋、過年,也必定送上家鄉的新港飴。有親戚從美國回來,金長利也成了返鄉採購重點之一。新港飴「配茶或想到就吃,很香、不會黏牙。」吃了半個世紀金長利的新港飴,李金雀吃不慣別家的新港飴了。

創立時間:西元1891年(清光緒17年)
地址:嘉義縣新港鄉新民路85號
電話:05-374-2139
網址:www.kclcandy.com.tw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