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鐵支路上慢尋味

池上小米蝦×遺忘之味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光復初年,放置在月桃葉上,三角形的手工飯團,不知是如何的典雅形容。這種池上便當最早的前身,任何旅人若看到,相信也都會流口水的。它的內容如下:黃蘿蔔、梅子、烤肉、瘦肉片、豬肝、炸蝦餅、蛋餅。此外,還有卜肉!但最讓我感到激動的菜色,大概是混在蝦餅裡的小米蝦了。我翻撥著買來的兩個便當,雖然米粒個個滑潤,十種菜色亦色澤飽滿,彷彿地方物產都到齊了。只可惜,就是找不到小米蝦。記憶裡,晚近每回來這兒買便當,好像也未看過小米蝦餅了。

為什麼要找小米蝦呢?原來,小米蝦是附近大坡池的特產。池上之名,池上之米,都和這歷史著名的大埤息息相關。過去經過池上,往往都會順路拐個彎,瞧瞧這個大池的狀況。

大坡池係由地下湧泉形成,形成花東縱谷最大的淡水沼澤溼地。日治時代,植物學者已經來此調查自然資源了。大坡池早時非常遼闊,據說比現今的大上好幾倍,湖上常有竹筏人家,撐著竹篙在池面上梭巡,採摘蔬菜,捕捉魚類。撐遊竹筏的經驗,也成為當地老人家最懷念,且琅琅上口的美好記憶。三角飯團出現時,它是知名的台東八景,當時池上鄉有七十多戶人家,靠著大坡池捕魚蝦養鴨為生。只是大坡池的風光迅速不再。一九七○年代,幾次大颱風造成池水日淺,加上水利單位圍湖闢田,導致水域面積急劇縮減,短短二十餘年光陰,淪為三、四公頃的小濕地。

到了一九八六年前後,大坡池更是嚴重陸化,剩下的面積還不到兩公頃。為何特別記得這一年?原來那時台灣的賞鳥活動正興盛,台東的鳥友邀我到大坡池。他們把這座池子視為台東溼地環境的重要典範,水鳥棲息種類之豐富,媲美台北的關渡沼澤區。那時,大坡池面臨消失的危機也一如關渡,搶救溼地之聲此起彼落。

我也在那時知道了小米蝦,學者取的正名叫多齒新米蝦。當地人隨便從池子裡,拎起一棵布袋蓮,下面濃密的根鬚,就藏匿著許多小米蝦。但晚近去觀察時,同樣的動作,總是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二隻。這是池上便當後來沒有小米蝦主因。小米蝦不再豐富,源自於大坡池生態的全然改變了。

九○年代時,縣政府擬訂了大坡池風景區的發展計畫,全面增建設施、砌石填土。不但人工島堵住了湧泉,大面積的卵石砌岸也取代了自然風貌。情況之險惡,不輸早年池面縮小的危機。結果,觀光的效果並未達成,當地人對大坡池的感情卻被封死了。

直到最近,經過一番檢討,採用當代流行的減法工程,去除掉一些礙眼、大而無當的建築,大坡池才逐漸恢復過去的景觀。一個保持原始農村風貌的池面,開闊而美麗,依傍著阡陌水田,以及遠方的高山雲海。大坡池因而額外的清亮,煥發著綺麗田園的風貌。相對於花蓮鯉魚潭周邊擁擠的商家,此間池邊零星的公共建築,反而讓人越發珍惜了。唯有池裡面的大島,依舊存在,成為爭論的焦點。當地人士解說後,徵詢我的意見。我有些為難,畢竟自己只是過客,觀察不免不夠周全。勉強提出兩個看法:「步道是否太接近池邊了?」「能不能保持池島上的荒涼?」

我一路繞著湖岸,不論是走在過去的水泥步道,或者是現今的枕木步道,都覺得太接近岸邊。這對一個湖泊的壓力太大。按現在的生態理念,步道可以距離遠一點,有些地方可以適時繞到內陸的林子,增加曲折,讓池水和陸地有更緩和的接觸空間。同時,局部的步道可以栽植適合的植物,形成隱密的空間,多數動物才會將這兒視為可以久留之環境。

荒島是過去大興土木?d下來的廢棄物,有些當地人士積極地主張剷除,恢復成舊貌。但我以為,挖走大量沙土,必須花費龐大的經費,而且施工期間難免對生態環境有所衝擊。還不如,保留小島,讓它荒涼,或局部改變地理,切割小島成三、四區塊,形成島中之島。時日一久,反而會吸引其他動物的到來,尤其是罕見的秧雞科和鷺鷥科鳥類。

小島和隱密空間的局部形成,或許不是原來大坡池的既有面貌,但這樣的設計,更貼切的接近當代對溼地功能的期待。說不定,小米蝦的池上便當也會在這個悄然變革的過程裡,重新復活。

*書旅の起點

書名:11元的鐵道旅行

文字、攝影、繪圖:劉克襄

出版日期:2009.04.27

出版社:遠流

內容:喧嘩旅驛、寂寞小站、高速風景、風物尋味

讀者專屬活動訊息:

與劉克襄漫遊平溪線

時間:2009年6月中旬

辦法:購買《11》書、上網登錄,即可獲得抽獎資格。

網址:http://www.ylib.com/hotsale/RailwayTour/index.asp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