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破解大廚祕方:一個經濟學家的廚房筆記

在廚房遇見經濟學家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學政界知名的前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退休後第一件大事就是關進廚房,重現自己在家宴客三十年來的招牌菜。林向愷人豪邁,但廚藝可是細膩得很,親手動手做,更是對美味的堅持。

打開他的菜單,並非那種用半成品偷吃步的懶人法,反倒是如消失中的功夫菜香酥鴨、醃篤鮮等經典名菜。乍聽讓廚房新手不禁退避,但這些耗時費工的菜色,經過林向愷抽絲剝繭,一一破解,時間直接省一半。餐廳名廚不告訴你的事,這本《破解大廚祕方:一個經濟學家的廚房筆記》一次報乎你知!

二十幾年前剛回到台灣,當時不少館子都還看得到「香酥鴨」這道菜,只是都得要先預訂才吃得到。由於我的工作一忙碌起來時常無法預訂,因此吃過幾次香酥鴨後,便決定自己找食譜試做。翻了不少食譜都看不到這道菜,後來找到了一本距今大概有三、四十年歷史的食譜(一九七四年出版),總算有香酥鴨的做法了。

打開食譜一看,怪不得餐廳不喜歡做這道菜,原來照食譜上所寫,傳統的做法要先將鴨子蒸三小時,接著才用油炸過,處理食材所耗費的時間過長,不太有效率,而且鴨子蒸了這麼長的時間,精華原味早已不見,只剩下肉渣。我心想,若是平常自己要在家裡做這道菜,就必須改良做法,改良第一步便是縮短蒸鴨子的時間,而訣竅就是改用壓力鍋。

我人在美國時,做菜便很喜歡用壓力鍋,為了這道菜還特地買了大的壓力鍋,壓力鍋要選寬扁型的,如此才能將整隻鴨子放入鍋中架起,而且鴨子蒸熟後也好取出。有了壓力鍋,料理這道菜的時間起碼節省一半,起初因為壓力鍋不夠大,必須將鴨骨折斷才放得下,後來換了較大的壓力鍋,沒有放不下的問題了,但鴨皮破掉的機率卻變高了。經老師傅指點,才知道折斷鴨骨是避免皮破的重要步驟,這也是看早期食譜時,為什麼圖片裡的鴨身較為扁平的原因。

做香酥鴨不易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鴨皮太薄,蒸後易破。很多怕油的人喜歡買皮較薄的鴨來做,皮薄脂肪少雖是好鴨,卻不適合做香酥鴨,通常快鍋蒸三十分鐘後,鴨皮容易破,再經過油炸,就變成炸乾鴨肉而非炸酥鴨皮,導致肉乾且體無完膚,此道菜的重點之一「酥」便不復見矣!

我做香酥鴨已經十多年了,起初偶會失敗,那是因為鴨選得不好。過去我都到南門市場買現宰鴨,皮雖薄卻不太適用。最近,我在新北市三芝市場找到了一家賣古早雞有名的雞店(新北市三芝區中山路二段一三三號),問老闆店裡的鴨從哪裡來,他說是父親朋友在宜蘭養的,而他們家的鴨子剛好符合香酥鴨的需求,所以現在請客要做香酥鴨,我都得提早去三芝買。

香酥鴨這道菜上桌時,必須是隻完整的鴨,不須先剁塊。用筷子一夾,若鴨肉立刻骨肉分離,這道菜便算成功。所以判斷香酥鴨做得好不好,一下箸便立見分曉,這也是香酥鴨難做之處──鴨肉要夠爛,但鴨皮不能破碎。

雖然製作香酥鴨的技術門檻高,但經過改良後便容易許多,而且一上桌很容易吸引眾人目光,其美味之處就在於炸得香香酥酥的皮,鴨肉也因為用花椒與八角醃過,不僅除去了腥臊味,更帶著濃厚的香氣,很適合在家宴客。

如果是小家庭自己享用,我就不建議做這道菜,一來吃不完,隔餐吃的口感差很多;而一次若只做半隻更不好,因為鴨肉的水分容易在蒸、炸過程中流失,導致口感乾澀,所以我認為鴨皮必須完整包覆鴨肉,才能有好的口感。

其實做一道香酥鴨可同時上三道菜,第二道菜是利用蒸鴨剩下來的精華鴨湯,再加上筍片、海瓜子就是一道香味十足鮮甜的好湯了。最後我也會將剁下來的鴨頭、 鴨頸、鴨翅及鴨腳留著,再添加薑片、酸菜煮酸菜鴨湯。

在我家裡吃過這道菜的朋友不少,而像施明德、李昂、蔡康永和吳淡如等人也都曾經是我的座上賓。

有一次錄影時碰到吳淡如,她說偶爾經過我家樓下,都會想起香酥鴨,我對她說:「妳只想到香酥鴨,都沒有想到做香酥鴨的人,這樣想吃香酥鴨可能很難囉!」

(摘自《破》書第一章「廚房裡的實驗家」)

【延伸閱讀】消失中的功夫菜》香酥鴨

材料:

土番鴨1隻(2,500~3,000公克)

花椒4大匙

八角2大匙

青蔥6根

生薑1根

調味料

鹽半杯

做法:

1 鴨子去除內臟後洗淨,剁去鴨頭、鴨頸、鴨翅及鴨腳

2 青蔥切段;生薑切薄片;花椒與八角壓碎混合

3 以小火將鹽乾炒至變色後熄火,加入花椒及八角碎拌炒,冷卻後取出,均勻塗抹於鴨子外皮及內部,並與青蔥段、生薑片一同裝入塑膠袋,放置冰箱冷藏8~12小時

4 將鴨子取出,以手撥去鴨子體內外附著的花椒與八角後,再用水略微沖洗,最後用米酒均勻塗抹於鴨子內外

5 取一12公升壓力鍋,加入1/3的水,將鴨置於蒸架上(避免接觸到水),隔水蒸30分鐘,減壓後取出

6 備一油鍋,大火加熱至油冒煙後,小心將鴨子放入熱油中,並改為中小火,兩面各炸5分鐘,讓鴨皮呈現酥脆狀,最後轉大火炸1分鐘,將油逼出後撈起,趁熱食用米酒半杯

書籍介紹_破解大廚祕方─ 一個經濟學家的廚房筆記

作者:林向愷
攝影:廖家威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2011.01.07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