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回味.王宣一

2015/03/12

LINE分享 FB分享

如果要用最少的字來形容我所認識的王宣一,我想我會說:溫度,因為美食,要有精細的溫度控制。美食家,一般總讓人聯想到挑剔,嘴刁、在意細節,但我卻在王宣一身上,看見的是飲食背後,那股「人」的溫與熱。溫,是用心體會的溫暖;熱,則是想扶人一把的熱心腸。

她在alive 6年的專欄,文字非常平實,下筆不特別講究詞藻,更看不到今日許多外行人談論美食時,那種曲曲折折的形容詞。但她曾經對我說:「每一家店如果我沒有吃過三次,就不敢擅加評論。不只是希望能找到值得介紹的店家,也怕自己沒有理解準備這些食物的人的用心。」尤其那些只有一個人(或一家人)搞定一切的小吃店,更是她用了最多力氣去關心介紹的對象。「不容易啊!」她曾感嘆,「很怕那些有想法的店家,因為現實問題而做不下去,所以我會特別關心他們,希望讓大家認識他們。」

對於這位充滿溫度的老朋友,本期alive,特別以宣一的專欄精選,與她所關心的店家美食製作特別報導專輯,向她再次告別。(文.孫秀惠)

37 豆子手工粉圓


我眼中的宣一:她,一通電話讓我堅持下去(口述:張峰嘉)

3月6日午後3時,在「宣一的最後派對」上,秉持王宣一向來的好客慷慨,現場準備許多她生前最愛的美食,給愛她的親友。在她的「嘗小鮮」專欄、書裡曾出現的店家老闆,也紛來致意。

台中「37豆子手工粉圓」老闆張峰嘉中午就到,親自在現場為賓客煮粉圓。杯裡就是單純的粉圓糖水,小小的琥珀色圓子,清甜Q滑。以往她的專欄文章裡,很少有強烈的字眼,但這家手工粉圓卻讓王宣一破了例,無論是「驚為天人」、「不可思議」,或「像是舒伯特,輕盈而順滑」,乍遇美食的欣喜要滿溢出來般,躍然紙上。

張峰嘉回憶當時王宣一來,看他一步步過篩、搓揉,大鍋裡像紅豆般大的粉圓在滾動間一顆顆冒出來,讓她直呼神奇,以為那炒鍋底有機器。往後她只要到台中,一定到店裡光顧。「我曾一度想放棄,但宣一老師的一通電話,又讓我再堅持下去。」張峰嘉說。那時,王宣一正在為《行走的美味》一書做最後的確稿,打電話給他:「店搬到哪兒啦?我要再去吃喔!」讓張峰嘉擺盪的心定了下來。

「37豆子手工粉圓」的食材成本頗高,生存不易,店面越搬越小。然而王宣一在宣傳書時,卻總把這間小鋪當成主打,不斷提及。原因正是欣賞張峰嘉做粉圓很有古早心,不但遵循阿嬤的古法,就連材料都堅持找有純正番薯粉的老粉廠。

「峰嘉,昨天匆匆到你們店裡,雖然賣的東西不多,但品質一樣,粉圓、寒天、冬瓜茶和糖蜜都一樣香。只是放在杯子裡用喝的有點可惜,如果能放在盤子裡慢慢認真的吃,一定更好。好開心你們的堅持,繼續加油,祝一切順利!宣一」去年三月初《行走的美味》出版前,捎來的溫暖訊息,是王宣一留給這間令她感動的粉圓小店,最後的禮物。

三分俗氣

我眼中的宣一:她,總說吃上海菜要來台北(口述:曹一)

踏入永和「三分俗氣」,這間王宣一與詹宏志夫婦倆一吃成朋友的江浙菜老店,早就是政經、藝文大老們聚會的飯桌。老闆曹一夫婦手藝好,做菜也龜毛,「可能因為這樣,我跟他們特別投緣。」曹一說話慢條斯理,不帶分毫火氣,但他的乾煎馬頭魚可是火候精準,油用不多,卻煎得魚皮金黃酥香,魚肉絲滑嫩口,「這魚,宣一愛吃,自己也常做。若她發現有做得不錯的店,還會推薦我去試試。」曹一笑說。

王宣一好奇,只要有好吃的店,巷弄多深都鑽。但每年總有些時刻,她會留給「三分俗氣」,至親家族聚會、好友遠道而來、詹宏志的日本賓客,「她總說,很難跟日本人解釋為什麼吃上海菜要來台北,而不是上海。」曹一笑道,隱隱帶著自豪。王宣一好客,家中川流不息的飯團聚會,知道曹一忙,不能常參加聚會,貼心的王宣一常為他張羅一份,連去金門玩,也不忘提一袋新鮮蚵仔回來給他,「真的就像一家人。」曹一想著又笑了。

年前一個月,王宣一帶著曹一把她濱江市場熟識的幾攤全都轉一圈,又領他去吃重慶北路小巷裡新發現的一間米粉湯。往年,曹一總會到王宣一家拜年,今年他收到王宣一的簡訊,「我們要出發去看兒子啦!記得別過來了,做完年菜早點休息!」他也回:「不是年輕人了,歐洲冷,要保重身體。」不到兩天,卻傳回令人難過的消息,「我跟她同年,感觸特別深……,」思及好友,曹一不禁情緒上來,好一陣默然。

年後,曹一再次帶家人回頭吃那家米粉湯,用味道來懷念這位爽朗、貼心、酒量好得不像話的老友。

貓下去

我眼中的宣一:她,叫我嘗試別人不敢做的事(口述:陳陸寬)

只有10張桌子,沒法訂位,憑的本事就是等,這也許是全台灣最任性卻最紅的小酒館。台北徐州路上的「貓下去」(Meowvelous Project),在開業、歇業、又復業的戲劇化發展中邁入第6年。老闆陳陸寬的硬脾氣配上好品味、好手藝,讓一票文化圈重量級人士上了癮,包括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作家舒國治、馮光遠,還有把它寫進專欄、放上書封的王宣一。

「貓下去」的菜單沒有譁眾取巧的名字,沒有星星做記的招牌料理,老老實實的把食材和做法寫上。「食物的學問不大,就是盡量做跟別人不一樣。宣一姐一直很鼓勵我們去嘗試一些這城裡沒有的,但卻需要的事情。」陳陸寬說。

王宣一每次來都十分低調,有時連他都沒有發現。她不像美食家致力在食物上頭打轉或嚴苛評論,因為她看的,是整間店有沒有符合它該有的感覺,「她常跟我說,你們就好好開,這樣的小館子很難得,不要害怕去嘗試。如果是創業的人,跟她聊天真的會很有Power!」陳陸寬說。

「有靈魂的小餐館」,王宣一這麼形容「貓下去」,也因為她的評論,外界看待這裡的眼光有了轉變,這個城市懂得欣賞食物真正價值的人,也開始變多了。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