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德宮、文財殿、朝天宮……嘉義「逛廟」日常,穿梭財神、媽祖、保生大帝之間
2025/04/24
- 文字 / 大塊文化
她原是土生土長,臺北養成。對廟宇的記憶,大抵跟著母親穿梭裊裊香煙之間開始。隨著年歲日漸增長,因學習書畫創作與研讀美術史料,她與廟宇的關係,從拿香拜拜燒金紙,轉為探索街角民間博物館。正式與神明連結、受祂關照,則是南漂嘉義工作前的禀報。而究竟神明做了什麼安排,讓原是City Girl的她,在入住嘉義後,搖身一變成為宮廟女孩,以往逛美術館,如今逛廟?!

《神明要我住嘉義》(圖片來源:大塊文化提供)
書名:神明要我住嘉義
作者:嘉義異鄉人
繪者:rabbit44
出版社:大塊文化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神明要我住嘉義》,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我的嘉義新「逛廟」生活
然而我的嘉義新生活,一開始其實並非一帆風順,其中夾雜著諸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挫折,我的腦中也不止一次冒出「不如放棄歸去」的念頭。
曾經鐵齒不信邪的我,卻總是在緊要關頭時,冥冥之中被神奇的力量牽引著。彷彿在崎嶇道路上歷經數個轉彎,再次看見更美妙的新風景。從一開始的陌生探索,隨著在嘉義的日子久了,我竟然也開始有了自己的「逛廟路線」。
◆ ◆ ◆
我的逛廟路線通常是這樣展開的。
到東市場採買食材前,我總是先和城隍廟打招呼; 穿梭於新鮮直送的食材與香味四溢的現煮料理間,前往雙忠廟看我心中最美的磨石子龍柱; 然後在鎮南聖神宮想像學子們考前參拜的盛況。
行經興中街與北榮街交叉口,我除了會走到轉角柑仔店改裝的Supiido,外帶一杯早場限定的現沖咖啡,接著必去參拜嘉義市最早興建祀奉保生大帝的「仁武宮」,透過現存樟木結構縱長的建築、細緻典雅的彩繪壁畫、不同科別的籤筒與藥籤,看見自日治時期至今的時代變遷。
從中山路轉入國華街這段,相較於主要幹道的車水馬龍,位於蜿蜒小巷內的慈濟宮顯得靜謐又神祕。但仔細觀察則可發現,彩繪的門神竟出自大師潘麗水之手,浮塑壁畫、交趾陶、兩側真人比例的八家將,皆為當時名家之作,猶如街角的美術館般引人入勝。
而位於中山路對街的另一側,隱身於中央第二商場內的關廂境廟,看似被周遭建築體包覆的低調老廟,實則為許多商圈店家的求財祕密基地。自從在西市場申請租用據點後,定期參拜關廂境廟也成為我的工作日常:先從一樓福德正神開始,接著蹲下和一雙可愛的虎爺打招呼,最後再到二樓和契爸關聖帝君說說話。
過往存在於臺灣美術史文獻中,與郭雪湖、陳進併稱為「臺展三少年」的林玉山,如今不僅可在「美街」成仁街,遙想其書畫淵源的成長故事,更可至長榮街與興中街交叉口處的慈龍寺,看見修復後大師精彩的濕壁畫。
※延伸閱讀:嘉美館兩大特展開幕,重要館藏林玉山畫作首度現身
而同樣出生於嘉義、亦曾至日本習藝的陳澄波,以溫暖熱情又樸實的筆觸,描繪紀錄當時的嘉義街景。我總喜歡漫遊於街角巷尾,尋找陳澄波大師筆下曾經的生活記憶。
※延伸閱讀:創下台灣油畫拍賣最高紀錄,陳澄波讓「淡水夕照」躍上國際
如今行經延平街與國華街交叉口,仍可見到重新改建過、莊嚴宏麗的「朝天宮」,對照《溫陵媽祖廟》陳澄波畫作中的古樸老廟、廟埕前打水的人們,甚至還有俏皮可愛的白鵝,形成有趣的跨時空對話。
※延伸閱讀:剪黏、木雕、交趾陶,來北港朝天宮看國寶級匠師工藝!跨越時空、代代相傳的媽祖信仰
※延伸閱讀:道光年間客棧、乾隆時代義民廟:北港歷史城巡禮,飽覽200年歲月軌跡
◆ ◆ ◆
距離我住處不遠的崎頂大福興宮,位於市區通往竹崎、梅山的路徑上,是我移居嘉義後的「庄頭守護神」。主祀土地公,更是嘉義著名的月老廟。於農曆新年,廟方甚至邀請未婚男女報名,以高空吊車舉辦「拋繡球」活動。猶如武俠電影中的比武招親儀式,不管看幾次都讓我這個異鄉人感到有趣極了。
再往林森東路方向走,則可見到遠近馳名、主祀文財神的文財殿。相較於武財神多以虎爺為坐騎,主殿文財神下方的金聖孔雀,更是華美又閃耀著福氣。曾聽一說:「跑外務或做生意的,適合拜武財神; 如果是從事文職內勤、服務業、需要創意的藝文工作,則適合拜文財神。」
※延伸閱讀:歷屆總統都曾祈福,嘉義文財殿少見文財神廟、供奉全台唯一金聖孔雀
不知是我的心理作用,還是真如其說?
每當面臨重要提案或展演活動發表,我總不忘和文財神稟告我的策畫理念和目標,並仔細說明執行規畫的內容。最後擲了筊、求了金紙元寶,倒不是為了求財,而是多了一份無形的心安。
嘉義文財殿是少見主祀文財神的廟宇,這裡還供奉全台唯一的金聖孔雀。(攝影:王士豪)
◆ ◆ ◆
而從嘉義市區而出,因為我的工作業務拜訪,或趁閒暇空檔的探索,伴隨著對民間傳統藝術的崇敬與興趣,我也逐步累積了由市區至縣界,延伸至雲林及臺南溪北區,以宮廟為定位錨點的漫遊地圖。
因為好奇,我遠赴至溪口參與紙糊獅頭的課程,也因此認識這個嘉義縣最小的鄉鎮。位於街區中心、主祀玄天上帝的北極殿,不過農曆3月3日聖誕,而與三官大帝中的天官共同慶賀誕辰,提前在上元節(元宵節)遶境。熱鬧的場景,可是許多溪口朋友津津樂道的共同回憶。
當時,我為了辦理「傳統年味×創新玩法」的主題節慶,邀約學童們於農曆春節至現場演出隍將舞。我更拜訪了緊鄰安溪城隍廟的重寮國小,也開始探索有著豐沛農實力、純樸飲食與宗廟文化的鹿草鄉。
我第一次在「余慈爺公廟」看見連綿無盡的數百棚布袋戲與歌仔戲,完全就是野臺大匯集的極致; 也第一次親身體驗所謂的「圓山宮」放火馬(謝火馬),原本寧靜的村莊,瞬間聚集人潮,彷彿整個村莊都動了起來呢!
有時候我也喜歡以主祀神明為主題,由嘉義出發連結周遭的區域,串聯為一日可完成的「心靈安定旅程」。
比如,以媽祖為題:先至新港奉天宮參拜媽祖與虎爺,沉澱心靈後當然也不忘到廟前來碗生炒鴨肉羹。抑或繞行至「新港人的後街」大興路,漫遊林懷民老師的新港老家、林開泰診療所的舊宅培桂堂。再往宮後街,更有林國治美術館,可以探索專屬於新港的人文藝術情懷。
※延伸閱讀:嘉義新港玩什麼?拜開台媽祖奉天宮遊古蹟、大啖鴨肉羹粉圓冰,還有百年老店伴手禮
※延伸閱讀:新港古蹟培桂堂走春必看6景,孕育林懷民的良醫起家厝
接著,驅車橫跨北港溪,約莫十分鐘即可到達雲林北港。在香火鼎盛的朝天宮,感受媽祖溫柔慈悲的庇蔭。若還有時間的話,我會前往主祀武財神的武德宮,去看看結合傳統信仰的當代創新經營,設計精巧的多樣文創產品與咖啡餐飲,總讓人耳目一新。
※延伸閱讀:五路財神開基祖廟北港武德宮:擁全球最大金爐、逾8000處武財神分靈神尊遍布全台
若走海線的話,我則會造訪朴子配天宮。面容端莊婉約的鎮殿媽祖,前方神桌奉祀披掛神衣的山軍尊神虎爺公。緩行於典雅細緻的建築中,可以看見不同時期的名匠傑作齊聚一堂。以宮廟為中心延伸至周邊街廓,仍可見到諸多老產業的身影,與中西藥房、醫生館林立的痕跡,遙想著過往曾經的產業發展和變遷。
再接著驅車約莫15分鐘,穿越港口大橋連結聖母橋,即到達隱身於東石的笨港口港口宮。相較於港邊常見的霸氣威風的王爺廟,古樸的老廟顯得莊嚴幽靜。我尤其喜歡披掛著優雅華的美珠飾、頭頂著紅彩球的媽祖們,一字排開猶如盛裝女子,好不美麗。
除了媽祖主題,當然我也會依照當天的心靈所需,或不同時節的神明聖誕,進行著王爺、上帝公、文/武財神等系列的路線探索。有時在追隨遶境儀式慶典之中,意外獲得了源自民間深層的信仰能量。
我常和朋友玩笑地說:「攤開一整年的行事曆,我每個月幾乎都有活動,很忙的呢!」至今,我依然樂此不疲於其中。
經由一次又一次的探訪,原本存在於Google地圖上的地名標示,與文獻記載中的宮廟民俗資料,逐步轉化為讓我心生安定、充滿生活痕跡的所在。「宮廟」,不再只是「為了所求而求」,更是「陪伴生活的日常」。
身處傳統民藝大本營的嘉義,開啟了我從未經歷的藝術文化新視野,看來還有好多課堂沒教的文化大小事,正等待著我努力重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