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育9年如今小麥田過百甲,冠軍麵包吳寶春、本土速食樂檸漢堡都用它!
2021/04/15
- 文字 / 章凱閎
麵包,近年躍升台灣人的主食新選擇,翻轉亞洲以米食為主的飲食傳統,也拉抬國產小麥,成為烘焙界的明日之星。
麵包師傅吳寶春每年以台灣小麥為主角,創作新款麵包;其徒弟「莎士比亞烘焙坊」創辦人、也是世界盃麵包大賽冠軍王鵬傑,近日也以國產全麥麵粉,研發產品。
精品麵包之外,本土速食品牌「樂檸」每年售出100萬顆漢堡,其漢堡麵包也使用百分之50以上的台灣小麥麵粉。
而他們的共同點是—彰化大城出產的小麥麵粉。
55歲的彰化大城雜糧產銷班班長林世勳,是當地最早復育小麥的一批農民,種植小麥今年邁入第9年。他回憶,初期僅5、6位農民試種10甲地,「第一年,收成幾乎全軍覆沒,因我們把小麥當成水稻養,加太多水了。」但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如今大城全區小麥田已超過100甲。

彰化大城雜糧產銷班班長林世勳,是當地最早復育小麥的一批農民,種植小麥今年邁入第9年。(攝影/陳宗怡)
起初,林世勳只是為了嘗試友善農耕,而開始尋找旱季適合種植的雜糧作物。結果,兒時記憶裡的麥田景致浮現腦海,他才選定種植小麥。
「我們是在找回古早的食物與文化。」他操作著50年以上的石磨,小麥磨成麵粉後,與切碎的高麗菜、韮菜攪拌後,下鍋煎成麥仔餅,「在物質缺乏的年代,這是我們吃了有幸福感的味道」。
但大城小麥製成麵粉,變為麵包師傅手中的食材,關鍵是國產小麥麵粉的最大原料商「宏捷食品」。

彰化大城農友復育小麥第9年,其麵粉受到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王鵬傑肯定,進軍烘焙市場。(圖片來源/辜正慕)
宏捷食品總經理辜正慕說,每年3、4月小麥收割後,會將麥穗交由麵粉廠取出胚芽,分離麩皮、胚乳研磨後,依照麵粉粒徑的粗細,進行配粉後,再分裝銷售。
國產麵粉與國外麵粉最大的不同,在於「新鮮度」。辜正慕指出,進口小麥因有庫存管理問題,往往需在母國存貨一年以上才可出口,換句話說,今年買到的國外麵粉,很大可能是去年或是前年生產的,麥子香氣不如新鮮穀物製成的本土麵粉。

當季生產的小麥磨成新鮮麵粉,帶有獨特的青草香。(攝影/陳宗怡)
不過他也坦言,台灣小麥以台中選二號為主,主要用途為製酒,蛋白質含量約為百分之12,介於中筋、高筋麵粉之間,「不上不下,所以其實很多師傅對台灣麵粉的印象是:不好用。」
但麵包師傅吳寶春認為,新鮮食材不分好壞,只要找到對的方式,任何麵粉都有烘焙的潛力。

以國產全麥麵粉製成的酸種麵包,口感鬆軟,久嚼散發清爽果酸香。(攝影/陳宗怡)
吳寶春觀察,台灣小麥麵粉的筋性弱,咬斷性強,適合做成漢堡麵包;也可透過配粉,與高筋麵粉混合,或是以長時間低溫發酵法,把麵糰放在冷藏空間發酵24小時,來增強嚼勁。
但吳寶春也說,台灣小麥麵粉的優點在於香氣,「與其他品種或產地的麵粉完全不同」,獨特的清香,麵包成品風味清爽,散發淡淡青草香。

樂檸漢堡麵包配方,為50%台灣小麥麵粉與進口。(攝影/駱裕隆)
例如「百分之百寶島豐收吐司」,完全以台灣小麥麵粉做為基底,拌入五穀米、黑豆、地瓜丁,麵包體綿密卻富有彈性,細細咀嚼,麥香越為明顯。
本土速食品牌「樂檸漢堡」,經過半年的研發,2016年起,每顆漢堡麵包含有百分之50以上的台灣小麥麵粉。位於嘉義市的烘焙中心,每天早晨現揉麵糰,急速冷凍配送全台12間門市,才烘烤上桌。

樂檸漢堡堅持全台門市都要每日烘烤生麵糰。(攝影/駱裕隆)
樂檸漢堡董事長陳永中隨手拿起一顆漢堡麵包,用手掌壓扁,5秒後,麵包已回彈恢復成原狀。
他說,使用台灣小麥麵粉,對於台灣餐飲品牌來說「是一種責任。」雖然速食漢堡來自美國,但透過食材、與在地農產品連結,「它當然也可以很台灣。」

有著台式靈魂的美式漢堡,品嘗在地食材的鮮美。(攝影/駱裕隆)
去年,疫情席捲全球,各國原物料價格飆漲,麵粉也受到影響。辜正慕回憶,1996年,美國因港口工人罷工,也曾引發全球糧荒,台灣一度沒有小麥可用, 「小麥已是台灣人的重要主食,日常的食物卻沒有保留,有一天或許有錢也買不到。」
選用在地食材,除了品嘗台灣道地的滋味,也是支持一種更環保、更安全的飲食選擇。如吳寶春所說,「使用它(本土小麥),它才可能擴充、持續存在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