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薄酒萊3迷思,看見行家心中的完美葡萄酒
薄酒萊迷思Part 1
探究葡萄酒的二十多年生涯中,薄酒萊(Beaujolais)讓我看見最多葡萄酒界一直誤用的迷思,也發現一處因誤解而得以存在的美酒天堂。
最被熟知,也最被誤解的葡萄酒薄酒萊,是以加美(Gamay)葡萄釀成的紅酒。這個位在法國中部布根地南邊的產區,因生產趕在每年十一月第三個星期四就裝瓶上市的新酒而聞名,但高知名度換來的,卻是難以翻轉的偏見與誤解。其實,薄酒萊的真實面貌跟大部分人想的並不一樣。在葡萄酒專家與大部分酒迷都還未醒轉之前,薄酒萊是葡萄酒世界中最被低估的精彩產區之一,也仍是一個還沒有被精品化操弄所污染的美酒天堂,此時不喝,更待何時?
雖然跟教科書上的不一樣,但最近幾年喝過數十款一九五○到一九八○年代間的薄酒萊老酒,與難以數盡十年以上的熟年酒,美味的程度讓我不得不改變想法。陳年後的加美不只很像成熟的布根地紅酒,有些甚至比同年的黑皮諾還要新鮮年輕,保有果香與活潑的酸味。重新反省對葡萄酒耐久潛力的迷思,是我從薄酒萊學到的最珍貴課題。適合早喝的葡萄酒也能很耐久,薄酒萊是最好的明證。
許多年輕時口感硬澀難以入口的葡萄酒,莊主都會以還未成熟,須再等才能變好來解釋。有些確實如此,但有時只是藉口跟託詞。可以耐久不壞跟變得更美味優雅是兩件不一樣的事,前者是手段,後者才是目的。薄酒萊無須痛苦的手段就能有美好的目的,其實更接近我心中的完美葡萄酒。
迷思3 價格不高,代表品質普通?
自一九七○年代以來,薄酒萊新酒的流行加深了薄酒萊的誤解,在風潮消退之後,也帶來了經濟危機。長年蕭條的酒業因葡萄園的價格低迷,意外吸引許多前來開創夢想的年輕釀酒師,以及南下開疆闢土的布根地酒莊和酒商,當地原已蓬勃的自然派,在新一代年輕葡萄農間開枝散葉,過去數年間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興運動,孕育出現今法國酒業最旺盛的活力。或老牌歷史名莊如Ch. Thivin,或大師級酒莊如Marcel Lapierre,或布根地酒商成功搶灘如Ch. des Jacques,或年輕新銳Domaine Tillardon,或築夢成功的Domaine Les Capréoles,這許許多多快速擴增的菁英酒莊群,讓薄酒萊酒業前所未有的多樣與精彩。
卻因是薄酒萊,即使釀成世界級的偉大珍釀,酒價總是被低估!如薄酒萊最昂價的酒款Jean-Foillard的Cuvée 3.14,在當地每瓶常僅及六十歐元,或如Domaine Chignard酒莊風格有如Chambolle-Musigny般優雅精緻的Les Moriers卻很少能賣超過二十歐元,這是現在頂級薄酒萊的價格門檻。最頂級酒況且如此,其他的酒常只能求不要賠本!因為當地葡萄園大多仍採用傳統引枝種法,以高密度種植,很難機械化,仰賴人工耕作與採收,產製成本相當高。這是一個對薄酒萊葡萄農最艱辛的年代,卻也是喝薄酒萊的最美好年代,酒迷能盡情挑選酒款,完全不會像布根地、香檳或波爾多葡萄酒,容易受有限預算所苦。
這點其實非常重要,讓薄酒萊在台灣能化為日常就可來上一杯的美味飲料。經常同桌共食的台灣餐桌上,配菜廣度幾乎沒有死角的薄酒萊是完美佐餐酒,特別因它是可冰涼著喝的紅酒,更成為這個亞熱帶島嶼上最接地氣的飲料。如果要我選台灣的國民葡萄酒,沒有太多猶豫,不是黑后也不是金香,唯有薄酒萊。
最被熟知,也最被誤解的葡萄酒薄酒萊,是以加美(Gamay)葡萄釀成的紅酒。這個位在法國中部布根地南邊的產區,因生產趕在每年十一月第三個星期四就裝瓶上市的新酒而聞名,但高知名度換來的,卻是難以翻轉的偏見與誤解。其實,薄酒萊的真實面貌跟大部分人想的並不一樣。在葡萄酒專家與大部分酒迷都還未醒轉之前,薄酒萊是葡萄酒世界中最被低估的精彩產區之一,也仍是一個還沒有被精品化操弄所污染的美酒天堂,此時不喝,更待何時?
迷思1 薄酒來等於「新酒」?
大部分的人聽過和喝過的薄酒萊,大多是稱為「Nouveau」或「Primeur」的新酒,甚至以為只有薄酒萊才有生產。但其實,法國的法定產區都以每年十一月第三個星期四做為當年新產葡萄酒的上市期限;頗多產區如隆河丘(Côtes du Rhône)或土倫區(Touraine)也都產新酒,甚至連布根地的馬貢區(Mâcon)也產白酒新酒。
只是薄酒萊新酒實在太知名!在法國以外地方完全獨占了新酒的印象。事實上,新酒只占薄酒萊三分之一的產量而已,占比雖高,仍有近七成的紅酒是正常釀造,經較長時間熟成培養的非新酒,在釀法與風味上都跟新酒不同,更值得認識和品嘗,且因少了空運費用,酒價甚至常比新酒還低。
在薄酒萊十二個法定產區中,有十個是完全不產新酒的產區!這些依據葡萄園的自然條件和酒的風格劃分出來的「Cru du Beaujolais」,屬於村莊級產區,是薄酒萊最精華區,列級的六千公頃葡萄園不僅不須在標籤上標示Beaujolais,也不允許釀造新酒。不幸的是,這些最珍貴精彩的薄酒萊,卻被新酒的高知名度遮掩,反而較不知名,難以平反對薄酒萊的誤解。
迷思2 要趁新鮮喝,不宜陳年?
薄酒萊以新酒聞名除了源自行銷巧思,並非全出於偶然;這裡產的紅酒在新釀成時就非常柔和可口,沒有太多堅硬澀味,且常有奔放的新鮮花果香氣,是最適合年輕早飲的紅酒。即使是正常釀造的薄酒萊,上市後馬上就可開瓶享用,跟常須超過十年瓶中熟成的頂級波爾多或布根地葡萄酒很不一樣。
加美是薄酒萊紅酒唯一採用的葡萄品種。相較於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希哈(Syrah)或甚至黑皮諾(Pinot Noir)等國際名種,加美的皮較薄,且果粒較大,比較多汁,單寧卻較少,釀成的紅酒不會太澀,口感柔和清淡,加上果味豐沛,很適合早喝。只是,年輕時即適飲的葡萄酒常會被認為不適合久存,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雖然單寧具有抗氧化的功能,但並不是唯一可以讓葡萄酒耐久的原因。例如白葡萄酒中幾乎沒有單寧,但卻有許多白酒比頂級波爾多還耐放。雖然跟教科書上的不一樣,但最近幾年喝過數十款一九五○到一九八○年代間的薄酒萊老酒,與難以數盡十年以上的熟年酒,美味的程度讓我不得不改變想法。陳年後的加美不只很像成熟的布根地紅酒,有些甚至比同年的黑皮諾還要新鮮年輕,保有果香與活潑的酸味。重新反省對葡萄酒耐久潛力的迷思,是我從薄酒萊學到的最珍貴課題。適合早喝的葡萄酒也能很耐久,薄酒萊是最好的明證。
許多年輕時口感硬澀難以入口的葡萄酒,莊主都會以還未成熟,須再等才能變好來解釋。有些確實如此,但有時只是藉口跟託詞。可以耐久不壞跟變得更美味優雅是兩件不一樣的事,前者是手段,後者才是目的。薄酒萊無須痛苦的手段就能有美好的目的,其實更接近我心中的完美葡萄酒。
迷思3 價格不高,代表品質普通?
自一九七○年代以來,薄酒萊新酒的流行加深了薄酒萊的誤解,在風潮消退之後,也帶來了經濟危機。長年蕭條的酒業因葡萄園的價格低迷,意外吸引許多前來開創夢想的年輕釀酒師,以及南下開疆闢土的布根地酒莊和酒商,當地原已蓬勃的自然派,在新一代年輕葡萄農間開枝散葉,過去數年間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興運動,孕育出現今法國酒業最旺盛的活力。或老牌歷史名莊如Ch. Thivin,或大師級酒莊如Marcel Lapierre,或布根地酒商成功搶灘如Ch. des Jacques,或年輕新銳Domaine Tillardon,或築夢成功的Domaine Les Capréoles,這許許多多快速擴增的菁英酒莊群,讓薄酒萊酒業前所未有的多樣與精彩。
卻因是薄酒萊,即使釀成世界級的偉大珍釀,酒價總是被低估!如薄酒萊最昂價的酒款Jean-Foillard的Cuvée 3.14,在當地每瓶常僅及六十歐元,或如Domaine Chignard酒莊風格有如Chambolle-Musigny般優雅精緻的Les Moriers卻很少能賣超過二十歐元,這是現在頂級薄酒萊的價格門檻。最頂級酒況且如此,其他的酒常只能求不要賠本!因為當地葡萄園大多仍採用傳統引枝種法,以高密度種植,很難機械化,仰賴人工耕作與採收,產製成本相當高。這是一個對薄酒萊葡萄農最艱辛的年代,卻也是喝薄酒萊的最美好年代,酒迷能盡情挑選酒款,完全不會像布根地、香檳或波爾多葡萄酒,容易受有限預算所苦。
這點其實非常重要,讓薄酒萊在台灣能化為日常就可來上一杯的美味飲料。經常同桌共食的台灣餐桌上,配菜廣度幾乎沒有死角的薄酒萊是完美佐餐酒,特別因它是可冰涼著喝的紅酒,更成為這個亞熱帶島嶼上最接地氣的飲料。如果要我選台灣的國民葡萄酒,沒有太多猶豫,不是黑后也不是金香,唯有薄酒萊。
小檔案_林裕森
學歷: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葡萄酒經濟與管理碩士、法國葡萄酒大學侍酒師文憑
經歷:美酒佳餚專業作家,被譽為華人世界最好的葡萄酒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