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排灣族》穿上傳統服飾 紫紅垂穗伴你拍美照

部落食材旅行1 台灣紅藜 Part 1

2018/05/24

  • 文字 / 蘇曉音
  • 圖片提供 / 《走一條藜家不遠的路》
LINE分享 FB分享

近五年,每到三月底,搭火車經過南迴或花東縱谷,總能見到美麗的紅藜,這抹豔紅如紅寶石般閃耀。它是原住民傳統作物,在排灣族會和小米混合食用,在布農族則用來作為釀小米酒時的發酵劑,想一窺紅藜的現況,就讓我們前進部落,來趟食材之旅,不只舌尖感受,更到田間親身體驗。

俗稱「紅藜」的植物,是原住民傳統農作物,二○○八年十二月正式正名為「台灣藜」。從萌芽、綻放到採收,就像是原住民與大自然的約定,依循著季節的腳步,每年十月到四月底就是紅藜的季節,接著就輪到小米,依序輪迴。在各地的部落,每到收成時節,如同辦喜事一樣熱鬧無比。想要來趟台灣紅藜小旅行,不妨往台東前進,一般來說,農曆年後一直到四月底都是能到產地欣賞紅藜結穗美景的季節,紅藜穗在田裡或紅或黃,深深淺淺多層次的豔麗色澤,是台灣原住民部落裡與眾不同的美景。

台東縣一共包含花東縱谷、東海岸、南迴等三大地區,花東縱谷和東海岸都已經有成熟的觀光旅遊市場,而偏僻的南迴沿線除了太麻里金針產業外,並沒有其他具代表性的特色產業。依山傍海的南迴四鄉,被認為是交通與醫療資源最匱乏的地區,最常被貼上「偏鄉」的標籤。主要的對外交通,只有南迴鐵路與南迴公路,也因此產業發展受阻,人口外流嚴重,目前南迴四鄉平均每個村的人口還不到一千人,就如同日文裡所說的「限界集落」(編按:一九九一年高知大學教授大野晃所提出,指位在山區或偏遠島嶼,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五○%以上的村落),中文意指為「邊緣村落」。但是這幾年卻在水保局台東分局長王志輝帶領下,以台灣藜的魅力走出另一條路,「到南迴賞紅藜」逐漸風行。

復興紅藜 視覺先發酵

說起這幾年重新翻紅的台灣紅藜,在剛出版的新書《走一條藜家不遠的路》裡,王志輝提到:「很多人最初注意到紅藜,是因為紅藜很美。」為了募集大量紅藜照片以印製文宣品,水保局台東分局和太麻里地區農會合作,在二○一六年四月曾辦過一次「台東南迴紅地毯印象之旅」攝影比賽,讓許多攝影愛好者前往產地,用相機記錄下台東紅藜最美的樣子,進而在網路社群掀起一股風潮。

沿著台九線來到金崙大橋,在充滿排灣族風格的入口旁,流經的金崙溪正緩緩的向人們訴說一個開滿紅藜的美好之地——賓茂部落(Patagilj)。這個字在排灣族語是「源頭」的意思。

擔任金峰鄉雜糧產銷班第四班班長的高世忠,除了販售紅藜產品外,他也透過二○一六年的「台東南迴紅地毯印象之旅」攝影比賽獲得靈感,設計了一系列讓遊客到紅藜田拍照的行程。

只要事先預約,在每年三月紅藜開始結穗,到四月底採收完前,就有機會來賓茂部落拍攝個人沙龍,或是婚紗照,甚至想要穿上排灣傳統服飾,留影紀念也可以。讓前來踏青的遊客,不單單只是體驗農事,或是品嘗在地紅藜風味料理,還能留下照片,提高參與感,凸顯到產地親身體驗的樂趣,也讓食材小旅行留下一抹風景。

為了讓更多遊客了解排灣族,高世忠還在自家雜貨店正對面的彩繪牆,以油漆為顏料,畫出賓茂部落從深山遷徙到平地現址的過程,並描繪排灣族三大聖物:百步蛇、太陽與陶甕。另外,在部落的入口處,還聳立著一個石碑,記錄部落簡史,讓路過的人,都能對賓茂部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紅藜為輔的傳統飲食

每到十二月耶誕節,南迴四鄉最北端的太麻里鄉拉勞蘭部落(Lalaulan),家家戶戶妝點擺飾的盆栽不是聖誕紅,而是紅藜,也就是最早稱為「彩虹米」的傳統作物。

十多年前,小米工坊創辦人、新香蘭教會牧師戴明雄從部落營造開始,成功在二○○五年讓拉勞蘭成為第一個復育「來自原鄉的小米」的部落,並將部落發展和小米復耕成功結合,也帶動了包括紅藜、樹豆等原鄉作物的興起。從生產穀物到推出商品與風味餐,乃至於紅藜田觀光,戴明雄可謂是台東紅藜產業的靈魂人物。即使這幾年,紅藜價格翻倍似的在市場屢創佳績,但是拉勞蘭並不全力衝刺種植規模。戴明雄認為,對部落傳統的生活形態來說,紅藜無法躍居為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沒必要擴大種植,只要按照原本的腳步即可。

來到這裡,戴明雄的團隊總是樂意介紹小米、紅藜在排灣族裡的文化位置。排灣族主流作物是小米,不會因為目前紅藜行情好而有所改變。在小米工坊,戴明雄帶領排灣族婦女共同設計一系列的部落菜單,也是紅藜與小米兼具,例如:祈納福小米粽(cinavu)、紅藜香蕉磅蛋糕、紅藜鬆餅等,是遊客認識排灣飲食文化的第一步。

其中,祈納福小米粽,便類似台灣各原住民族常吃的阿拜(Abai,被譽為「原住民的粽子」),曾經在二○○三年全國Abai風味餐競賽獲得冠軍,現在是觀光客指定品嘗的美食!

老有所用 村子回春

這幾年,快絕種的紅藜再度興起,讓老人家丟掉酒瓶、下田耕作,大武鄉大竹社區的總幹事張金福最是有感,他說:「以前,老人家就是等兒子的掛號寄錢過來,要不然就是原住民有敬老津貼,農夫有老農津貼,每個月靠幾千塊在生活。種了紅藜以後,有些人甚至整年的津貼都忘記去領。」自從第一批紅藜賣出好價錢,越來越多人投入,豐收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脫粒紅藜、曬紅藜,村子充滿了生命力。在部落裡的荒地冒出新芽、長出嫩葉,結出飽滿紅穗,不但長者生活有了重心,也越來越多青年返鄉,回到部落貢獻所長,在貧瘠土地長出的紅藜,象徵著翻轉偏鄉的生命力,更是地方產業創生成功的新起點。

想更了解這小小的紅寶石,如何為這曾是「邊緣村落」所帶來的改變,不妨在冬末春初前往台東,親身感受它的魅力。

追著紅藜去旅行

台灣紅藜與紅遍全球的南美藜麥屬近親,是台灣原住民通常用與小米輪種的作物,一年僅一穫,從11月到隔年4月,依時序而有不同賞玩重點。

█11月~1、2月 嘗嫩葉
10月播種的紅藜,長到11月嫩葉滋味正好,想要品嘗鮮嫩滋味,這個時候去最好。

█1月底~3月底 賞結穗
南側的達仁鄉、大武鄉結穗最早,北方的海端鄉可能會延至2月底或3月初才開始結穗。

█3月底~4月底 體驗收成
同樣從南端開始收成,部分部落有約2小時的農事體驗,都須預約,一同感受豐收的喜悅。



小檔案_金峰鄉賓茂部落

地址: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1鄰2號
電話:0989-706-223(須預約)



小檔案_拉勞蘭小米工坊

地址: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0鄰21號
電話:089-782-547(週日、一休)



小檔案_大武鄉大竹社區

地址:台東縣大武鄉大竹村愛國蒲8鄰149號
電話:0932-450-814(須預約)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