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大同

大同醬油

大同醬油

大同醬油

大同醬油

老陶甕釀出新滋味

Since 1911 大同醬油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許多人記憶中的簡單美味,是一碗熱騰騰的豬油拌飯,又白又滑的豬油融進飯裡,再淋上幾滴蔭油膏,鹹香甘甜在口中迸發、著實開胃!那畫龍點睛的蔭油,可不是市面一般黃豆醬油膏,而是台灣最古早的醬之味:黑豆。

日本人將能夠大量製造的黃豆醬油技術引進台灣後,醬油市場就成了黃豆的天下。因此,懂得製作黑豆醬油的均為老廠,知名的幾家,恰巧都在雲林西螺。其中即將與中華民國一起過百年大壽的「西螺大同醬油」,與其他專賣醬油起家的不同,它的出現是無心插柳,原點是中部名產:肉圓。

大同醬油第一代創辦人早期以叫賣肉圓為生,當時窮困,醬料都是自家做的。沒想到,肉圓滋味乏人問津,那黑豆甕釀的甘醇醬油味竟讓顧客一吃上癮,賣得比肉圓好,醬油於是篡位成為了主角。

從家庭式醬園慢慢轉型成一千五百坪的工廠,不管行銷手法及市場需求怎麼變,最初那滴黑豆原液,不貪快妥協,依然得經過一百八十天的日曝發酵、原汁壓榨而成,完全純手工。在二崙舊廠負責這些前端作業的只有六人,大都是跟了大同幾十年的老員工。悶濕的空氣中瀰漫著黑豆蒸騰的香氣,負責的老人家把高溫蒸煮後的冒煙黑豆,用鐵耙扒進竹編大圓篩,鋪平再做出螺旋狀的溝槽,準備下麴,當一圈圈竹篩滿布地面,乍看如日式庭園的枯山水。

經過七天製麴、等到表面滿布白毛菌絲再搓洗掉,攝氏五十度下悶麴,老人家說:「夏天不必蓋,冬天就要幫它蓋棉被。」再來就是請豆入甕。一層豆一層粗鹽,戴著口罩的老人看不見表情,但雙手捧起再輕輕撥入甕裡,不急不徐,對待黑豆像孩子一樣溫柔。然後就是封蓋閉關一百八十天,在自然的天光下,讓飽實的黑豆煉練出褐色的清澈豆汁,在甕中漸漸釀出甘美溫潤的醍醐味。

身為醬油世家第三代,曾朝勤、曾錫昌兄弟放學後都得在工廠幫忙。曾錫昌記得當時還沒有全面自動化,所有差事都是辛苦活兒。要洗醬油矸仔(瓶),要綁醬油,「以前綁醬油還用草繩綑,四瓶、六瓶甚至一打,用完還要回收,解開重纏。」從手工到現代化,廠房越蓋越大,連政府開新路命名,還來問他們意見,「我爸說,就大同路啊,結果還真的就取大同路!」曾錫昌笑說。

老店凋零原因不外乎手足鬩牆、或不懂經營,曾氏兄弟在當時做了大膽的決定,找專業經理人詹瑞鎮來管行銷,產銷分離。相較曾氏兄弟兩人的木訥內斂,詹瑞鎮長袖善舞,想盡辦法接觸消費者,「如果消費者沒辦法在架上看到商品,東西再好有什麼用?如果不這樣,黑豆醬油最後只能待在地方當特產。」於是大同跨出了地方,成了一般消費者不陌生的品牌。

只是,九二一大地震,幾乎震垮了一切,一億元的資產化為烏有。但貨不能不出,跟隨了幾十年的老員工們趕緊在廠外搭帳篷,把還可用的機器搬出來。用陽春的設備少量少量的做,一個禮拜內,第一瓶醬油就生產出來。這打擊雖讓曾錫昌憂鬱了七、八年,但也讓這個老企業「打斷手骨顛倒勇」。

在一片花花綠綠的醬油瓶中,有兩款清爽的包裝特別引人注意。分別是「ORAN麴」禮盒及「春夏秋冬四季系列」,一看便知是年輕人設計的。創意出自在國外長大,現已陸續接班的第四代曾士豐。

前者是因應近年來養生風盛行,想扭轉一般人對黑豆醬油濃重口味的印象,推出略帶酸甜的柳丁醬油和紅麴醬油膏。大同原本想效法日本柚子醬油,鎖定本土大白柚,但當時正逢雲林古坑柳丁產量過剩而滯銷,為了幫助果農,靈機一動,於是與農民簽約契作,自播種開始全程不用藥,柳丁的酸甜沖淡了醇厚的蔭油基底,拿來當和風沙拉醬、冷麵蘸醬或是蒸魚都很適合。

今年春天推出的「四季系列」依照季節特性調整濃淡,日式和風的外型在今年德國iF設計大賞獲得佳績,其中減鹽百分之四十的「秋賞黑豆蔭油膏」也在比利時ITQI國際風味品評大賞中獲得兩顆星。老品牌用新外型,走上了國際。

明年大同也將一百歲,規畫在斗六廠內的觀光工廠日前已通過工業局評估,預計明年十月即可落成。「這不是賣東西的大型展售中心,而是能讓你觀看製造全程,還可以DIY一罐自己的醬油帶回家。」與時俱進的行銷手法,讓歷史成為大同壯根的養分,「我要讓大家一看到黑豆醬油,就想到大同!」詹瑞鎮發下宏願。

info報乎你知_大同醬油

店齡:100年
起家商品:黑豆蔭油
地址:雲林縣斗六工業區民富街18號 
電話: 05-557-3636
創新設計力:推出養生系列柳丁醬油、紅麴油膏。2010年全新推出的四季系列瓶身包裝設計,加上傳統釀造美味的結合,獲得德國iF設計大賞,是台灣第一支醬油榮獲此獎。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