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一席茶的設計

進入茶道學院的實做課

2015/08/03

  • 文字 / 台灣商務印書館
LINE分享 FB分享

拿捏分寸擺茶席 情境大不同》

(文‧愛茶人士溫萍英)

籌畫當週茶課主題,並配之以適當的茶席,每次上課等同辦個小茶會。班上幾位設計師同學操作自如,以荷花象徵夏季,水容器裡飄落的花瓣象徵著時間的飛逝,或以裝潢結餘木塊排積木茶席,不論效果如何,痕跡終是鮮明、有趣,設計感豐富。

只是,輪到我這種一向不甚強調品味,更少操弄象徵、玩物的人來玩茶席設計可就慘了。季節、節慶這種最方便的主題班上早試過了,苦思良久,實在難有新意。最後在家裡找到兩樣喜歡的東西,一塊老檜木和老公雲南出差時從雲南麗江買回來的納西族紅色茶盤,心想既然坐地席,木板鋪地,上加個雲南少數民族的扇形紅色茶盤,茶壺、杯子、水方(編按:泡茶時置放多餘水湯的容器)擺一擺,茶席「設計」完成。

老實說,自己還滿喜歡這個拼湊。檜木板來自公公診所二樓廚房裡的舊菜櫥,六○年代流行現代感,兼隔間用的固定式檜木菜櫥外頭竟然貼著亮光板,二十幾年前搬家時拆下,上面還留著多年累積的油垢。喜歡木頭的老公有天取出,洗淨後隨意打磨,反倒頗有歲月斑駁的痕跡。茶盤也是老件,一塊木頭雕成,納西族不知是否拿來盛茶杯,反正到我手上,就叫茶盤了。當年拿回來時古古臭臭,洗淨後,和老檜木板配在一起倒是滿搭的。

到課上,按家中規畫擺好,按例找同學們幫忙出意見。嘿,竟有人來挑釁,說這茶席只是幾樣物堆砌而成,沒有現代感。

後來老師坐到茶席前,開始幫我調整起來。只見她思量片刻,似乎有了主意,將原本在前的茶盤拉下,依著扇形調整方向,再將「多餘」的茶具歸納一下,整個茶席就此煥然一新。接著要我坐下,試著身體和茶席能否相容,如此,原本凌亂、結合眾家意見的茶席,有了新的面貌與生命。上課時,常就觀察老師如何調整同學們的茶席,總見老師有定見後動作飛快,雖也會試不同擺放方式,但終是很快定位。創意好似就於老師信手拈來之間自然展現。此番以自己的茶席驗證,突然有些懂了,老師常說,常練習擺茶席,所以一眼即能夠看出需要調整處,此難以言傳,更只有於擺放、多方賞析之間,讓美感自然呈現,功力自然累積。

而創意更需要跳脫框架,只在老師說過的幾項擺放原則裡打轉,讓茶具交替於同樣的區塊格局裡試著擺,難有新貌。納西茶盤方位一轉,銜接茶碗,也讓我了解老師說的,茶會茶席要有點戲劇性,而這戲劇性,竟然就能以我原有的茶道具展現。少了這層戲劇性,真有若同學一語道破的:只是物的堆砌。

茶具的選用 代表一種茶人個性》

(文‧山堂夜坐負責人郭國文)

茶人選用茶道具的品味與偏愛,很像是收音機與收聽廣播頻道的關係,我們的審美頻率必須與茶器的頻率相應了才會有共鳴。所以蕙質蘭心的人,常喜歡細緻幽雅的茶具;個性開朗不拘小節的人,則愛極簡況味的茶器;氣質文質彬彬的人,多賞愛文氣的茶道具;以生活為道場而道心深篤的人,則獨沽「道氣」蘊含的「道器」。茶人各有所好,而茶道具各有所歸,茶人們尋尋覓覓搜尋心愛的茶道具,而茶道具也靜靜等待頻率相近會欣賞它的茶主人,於是共譜出生動感人的茶藝術樂章。

右頁下方是一件宋代建陽窯的茶盞(編按:一種敞口小足的飲茶用具,容量比碗小)。此盞圈足修坯率性而手感十足,雖不規整,但很有匠師胸有成竹、一氣呵成的俐落感。胎土含鐵量高,就手沉沉甸甸的,頗有分量感。有老陶的生命力與親和力。整體造型線條流暢,挺拔而軒昂,氣質雄渾而略帶滄桑感。像是一位飽經風霜歷練的雲遊高僧,年華老去,但仍神采奕奕,而智慧更加圓融透徹。

以骨董陶瓷觀點看來,此茶盞明顯燒結不足,致有部分灰白的風化現象。釉面幾乎布滿了葉脈狀縮釉,釉色褐灰而乾癟,根本就是窯燒時燒壞的瑕疵品。但是這茶盞並不只是老窯陶瓷或骨董文物,更是唐宋茶道具的主角,與唐宋茶文化的載體,也是當時茶人最貼身親近的茶道具。其鑑賞自然有別於同時期其他古陶瓷的骨董鑑賞角度,所以它在本質上是「茶盞」,附帶價值才是「骨董文物」。品相完美無缺的老窯茶盞,只要願意付代價,往往可在文物市場上取得,但是具有「茶氣」、「禪味」或是「以醜為美」或是「不完美的恰如其分」的老窯茶盞,則非常少見。

一般老窯產品要燒壞了,通常直接丟棄。且經過近千年的灰飛湮滅,窯址發現的瑕疵品,通常非破即裂或與匣缽嚴重沾黏。縱使偶有完整之器,經過多年風化土蝕,都不堪做茶盞使用。一般只剩玩賞及學術研究價值。而此盞歷經近千年土沁風化,部分釉面仍有釉光,經過泡養使用後,釉相由原本乾澀枯槁,因茶湯滋潤與上手摩娑把玩,而越顯光澤瑩潤,這就是茶盞迷人之處。建陽窯系的茶盞,因胎土含鐵量多,叩之多聲音暗啞,且為了煨熱難冷而多胎釉厚重,外型古拙而較似陶器,但建盞燒結溫度竟達一千兩百多度,已達瓷化效果。物理性質似瓷而非瓷,且其使用玩賞均較類似陶器,就像紫砂茶器一樣,經過長時間泡茶使用,因茶湯滋養與擦拭使用,慢慢會有皮殼包漿(編按:由於人長時間把玩,因而使物件產生油亮滑潤的質地)產生,而變得寶光內含而益顯潤澤光亮,好像埋藏近千年的茶盞又有了新生命。

此新生命是愛茶人珍愛它使用它,所重新賦予創造的。而茶器的包漿狀況,則反映了茶人的飲茶偏愛與習慣。茶人與茶盞日久相濡以沫,常飲高山茶則包漿油亮金黃;愛喝鐵觀音陳年烏龍者則包漿紅褐赤赭;嗜飲遠年普洱者則包漿深沉紫黑。除了茶類偏愛,若再加上茶人選擇茶器的眼光與品味,則常是見器物如見主人,茶人與茶道具幾乎是合而一體的。

這只近千年前出窯燒壞的建陽茶盞,也許曾經身歷燈火闌珊處,而今落盡凡塵,脫落自然,是我審美頻率相近的茶道具,是我心愛的茶盞;不論它落寞也好,孤寂也罷,它就是我,我就是它。

書籍簡介_茶21席

出版日期:2012/10/1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
編者:古武南
簡介:21位事茶人習茶的歷程分享,全書完整呈現對茶事美學的體會。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