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檳榔樹下的亞洲第一咖啡豆

不只有茶,阿里山更有世界級的精品咖啡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阿里山不是產茶嗎?阿里山有咖啡?」這是alive編輯會議上,同事提出最多的疑問。事實上,阿里山不僅產咖啡豆,而且還已經和世界等級接軌。

二○○九年,熱帶舞曲咖啡莊園董事長李高明將自己種的阿里山咖啡豆,送往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參加評比,意外打敗全世界三百多個產地,拿下第十一名(八十三.五分)。這個相當於咖啡界的奧運會,阿里山咖啡僅落後肯亞、哥倫比亞、薩爾瓦多等咖啡強國,登上亞洲第一。二○一一年,來自阿里山山脈嵩岳咖啡園的郭章盛以八十三.六一分打進SCAA決賽。二○一二年,李高明以超越二○○九年分數(八十五.六七分)拿下第十二名,再度奪下亞洲第一寶座。

阿里山咖啡在咖啡國際一級戰場頻傳捷報。《咖啡學》作者韓懷宗分析,阿里山咖啡占盡天時地利,地處咖啡生產極限的北緯二十三.五度、海拔一千兩百公尺,日照五、六小時,下午就起了雲霧,遮蔽了陽光,這樣的微氣候,對咖啡豆生長極好。

事實上,台灣種咖啡並非今日才有。早在日據時,台灣總督府在屏東恆春試種,就掀起咖啡風潮。品種多為阿拉比卡種的主幹品種──鐵皮卡(Typica)。當時多集中在屏東、台東、花蓮、雲林古坑等地(見下表),日本也成立東台灣與木村咖啡株式會社,將咖啡外銷日本。只是中日戰爭後,因經營不善而逐漸荒廢。

近年,台灣又掀起新一波咖啡種植熱潮。台灣大學農藝系助理教授王裕文表示,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政府和民間鼓勵農民種植咖啡樹,改善水土保持,也帶動災區觀光休閒農業發展,雲林古坑即是一例。  

為了一探亞洲第一咖啡,alive團隊驅車進入阿里山,咖啡樹就種在檳榔樹下的獨特景觀,成了阿里山茶園外另一種風貌。沿著阿里山公路,或一六二縣道往梅山方向行駛,可見咖啡園的蹤影。根據阿里山農會統計,阿里山約有五十至六十位咖啡農民,每年產量三十至四十噸,約占台灣每年咖啡豆產量四分之一。但這等產量仍遠不及國外咖啡豆,一座巴西莊園的年產量就高達六千噸以上,因此阿里山咖啡豆可不便宜,末端市場價一磅約兩千元。所以,知名度尚未完全打開。

其實,阿里山咖啡能打響名號,靠的還不只天時地利,人的創意也是關鍵。「現在的年輕一代,更敢玩咖啡。」韓懷宗說。人稱阿里山「咖啡王子」的方政倫,退伍後回到阿里山,接收老爸的咖啡苗。一開始對於咖啡一竅不通,也沒有專業器材,他徒手去殼、用烤肉架和烤箱烘焙咖啡豆,土法煉鋼。

玩出興趣,方政倫還向國外咖啡館老闆交流,找專家學者請益,玩出三種技術:傳統水洗法將糖分除去,風味清新;蜜處理法保留糖分曬乾,帶有蔗糖香氣;日曬法讓糖分發酵,溢滿葡萄酒香氣。這讓方政倫的咖啡可以變出不同的花樣與風味。二○○九年劃下阿里山咖啡里程碑的李高明,最厲害的法寶,是用黃豆粕、甘蔗渣、米糠等材料發酵的有機肥。「你給它多少肥分,它就回饋給你,」李高明說。

「量少、質精,賣高價,拚後製(指採收後加工取豆與乾燥製程,以及剔除瑕疵豆與分級)。」韓懷宗直言,台灣工資高,精品咖啡是必定要走的路。台灣目前已有二十七支咖啡通過美國咖啡品質協會(CQI)精品級認證。王裕文說,台灣是世界少數咖啡生產國跟消費者結合的國家,想探訪自產咖啡產地,坐高鐵兩小內就可抵達。過去,你可能沒聽過阿里山咖啡,但今日的阿里山咖啡,已成為另一項的台灣之光。

【延伸閱讀】日據時期台灣主要咖啡農場

圖南產業株式會社農場
台南州斗六鄉(現雲林古坑)
創辦年份1927

住田物產株式會社
花蓮瑞穗區舞鶴(現花蓮舞鶴)
創辦年份1930

木村咖啡店嘉義農場
嘉義市紅毛埤(現嘉義蘭潭)
創辦年份1933

木村咖啡店台東農場
台東新港郡都蘭庄高原(現台東東河)
創辦年份1934

東台灣咖啡株式會社農場 台東關山郡關山庄日之出(現台東關山) 創辦年份1939

資料來源: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台灣農家便覽》、《台灣銀行季刊》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