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豬的時代變遷
文化消弭與順應
2022/07/11
- 文字 / 林瑞珠
隨著時代變遷,肉品市場的豬肉唾手可得,分享豬肉的文化雖然仍在部落中保存,但與之息息相關的養豬及殺豬儀式卻有了改變。
十餘年前,一位布農族友人在結婚前夕緊張萬分,因為他即將迎娶太魯閣族新娘,對方家庭要求他必須完成殺豬儀式,但他一個在都會工作的上班族,只拿筆,不懂拿刀,遑論殺豬?好險在最後一刻,於眾親友的幫忙下,由經驗豐富的部落獵人Bion協助他將豬隻一刀斃命,象徵性完成殺豬儀式,成為真正的男人,才可迎娶美嬌娘。
太魯閣族吉洛.哈簍克牧師表示,過去新郎確實會被要求殺豬,但如果是現在,就可以請人代刀。更何況今日政策規定不得私宰,一般家庭環境也不容許養豬,故已有很多人改為購買電宰後的全豬,運回家後再處理。
放家豬上山 自行覓食
不只殺豬文化有了改變,養豬的習俗亦然。
過去每個家庭都養豬,但是一般家庭未必有足夠的廚餘供豬食用,所以白天會放出去,令其自行覓食。魏頂上表示,以前魯凱族、排灣族都把豬養在石板屋的廚房邊,但在日本人統治之後,基於衛生要求把豬圈移到外面,故經常放豬隻到處覓食,待主人要餵食之際,嗚嗚嗚地叫,豬隻才因認得聲音而循聲歸返;有時母豬在外流浪,一段時間後還會帶著一群小豬回來,因為在外頭跟野豬交配了,生下小豬、等待牠們可以走路之後,就會帶回主人家。對此,卡那卡那富族的翁博學慨然表示,豬會刨土、鑽洞,根本關不住,經常跑出去不見好久,回來卻變成一大群。
以前魯凱族和排灣族會把豬養在石板屋的廚房邊。
蘭嶼的雅美族人養的豬最自由了,白天母豬帶著小豬滿山跑,晚上回家還會用豬嘴開門。紅頭部落耆老董森永表示,豬隻就像家庭成員,但是需要用時,例如每年昭魚祭、大船下水、小米播種祭、房屋落成時,還是要殺豬祭祀,分享給親族。
蘭嶼的雅美族人養的豬隻十分自由,耆老表示豬隻就像家族成員一樣,但需要時還是要殺豬祭祀。
豬有敏感 預知能力
對於不能再繼續養豬,屏東排灣族文史工作者拉夫琅斯覺得可惜,原因之一是動物對大自然的感知能力比人來得靈敏,把豬放在家裡養,就能仰賴其反應而預知天災。例如民國60年,屏東春日鄉古華村就有部落因為豬、狗在半夜不安狂叫的關係,使老人家察覺到危險,第一時間驅動全村逃向高處,沒多久部落就被山崩掩埋,卻沒有一個人死亡。
基督教進入部落 習俗改變
江明清牧師表示,過去他在四季教會任職,原本泰雅族提親之後就定親結婚,但當基督教進入部落後,儀式也變得西方化,訂婚當天殺豬、分豬肉之後,女方會到教堂做訂婚禮拜,接著回女方家吃宴席,男方則在結婚當天到教堂做結婚禮拜。而現在親戚總散居各地,很多人結婚都改成匯錢給女方,使之自行向肉販訂購肉品,直接送到女方家再分切。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會有豬血、豬骨熬煮的傳統豬血湯,喜慶也都逐漸改以辦桌或餐廳宴客,豬肉分食則變成分喜餅或滿月蛋糕。住在那瑪夏的明有德覺得這項改變未必是比較好的,雖然他不敢殺豬,但分享豬肉的行為較具文化性。
「好事」愈來愈多
根據陳金龍的研究,阿美族經歷二戰日本人徵召高砂義勇軍,戰後八二三炮戰又被徵兵前線的情形,因為不知歸期,家人便會殺豬宴客,開啟除了結婚、豐年祭之外的殺豬習俗。後來因為國民政府強勢統治,臺灣原住民族的母系社會制度很快被漢人統治者的父系社會所翻轉,像他出生於1940年代的這一輩,大多已娶老婆,因此阿美族家庭只要有男丁出生,就要為他準備三隻豬,另外當兵入伍、退伍、結婚也都要殺豬宴客,甚至養豬還要命名,演變到後來,請客的情況愈來愈多,考上大學、有了好工作,都值得慶祝。
陳金龍回憶1974年他考上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的時候,因為開了族人進入中央部會的先例,造成部落轟動,家人便殺豬請客。研究泛泰雅紋面文化的賽德克族人田貴實出版新書時也舉辦感恩會,殺豬宴客。
隨著時代變遷,原住民族殺豬宴客的「好事」越來越多,如賽德克族人田貴實出版新書時也舉辦感恩會,進行殺豬。
豬肉取代工資
還有一項影響至鉅的文化是換工,以前部落一家有事便全村幫忙,但當國民政府統治臺灣之後,部落很快地迎來資本主義,換工變成要付工資。布農族人Bion表示,早期原住民族沒有金錢交易的概念,也沒有錢付工資,就用豬肉代替貨幣,而進入工商業社會之後,有更多人際往來的需求,因此就出現幾個人合買一頭豬,宰殺之後均分、各自帶回家的現象。總之,現在殺豬宴客的機會愈來愈多元化,只是幾乎都變成改買電宰豬替代,而原住民族似乎也很快地適應這樣的時代新潮流。
不同於以往的分配豬肉,南投霧社的賽德克族現在會直接烤全豬,大夥兒一起吃。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8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及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