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取之自然的美味妙招

阿美族無炊具野餐

2020/06/09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享受天然的美味,可以不用鍋碗瓢盆,就煮好一頓野味大餐,也不需要碗筷、盤碟,只以檳榔葉鞘做成的「吉發」當碗盤,用竹管湯匙喝湯,用乾燥的葉鞘簡單做成當鍋子放入烤紅的石頭加熱煮東西,或砍一段麻竹來取代,這樣的無炊具野餐,每道菜餚都鮮美。

原住民族傳統的烹調方式十分簡單,阿美族也不例外,除了生食外,熟食以水煮或火烤為主,不過,聰明的阿美族人在沒有鍋具的年代就發明了「石煮法」,有了這種熟食的烹調方式,讓阿美族人出門在外不用攜帶任何餐食,便可在野地中展現野餐的絕活。

榔葉鞘是石煮法經常選用的天然鍋具,必須在中午以前採集乾燥的檳榔葉鞘,才不至於太過乾硬,接著用溪水泡到軟化之後,才容易折成船型的容器,盛入乾淨溪水,放入幾尾溪裡現撈的魚蝦,最好要有一隻被稱為「天然味精」的活河蟹,再摘採一些新鮮的野菜備用,然後撿幾塊硬度稍高、乾淨圓滑的石頭,例如海邊的麥飯石,溪邊的墨綠玉、蛇紋石就頗為理想,洗淨之後起火將石頭加熱,一直燒到石塊泛紅,再將其置入檳榔容器中,瞬間水沸湯湧滋滋作響,在霧氣蒸騰中,魚肉頓時熟白、蝦蟹馬上翻紅,只要再加入一些野菜,就是一鍋湯鮮味美的活魚野菜「石頭火鍋」了,實在沒有比這更具食材原味的「山珍海味」了,反應出阿美族人「取之於自然,還之於自然」的具體實踐,同時也是野外求生和健康飲食的最佳表現。

將海邊的麥飯石洗淨之後起火加熱,再放置檳榔容器中,加入食材,便是石頭火鍋。


麻竹筒姑婆芋也可成天然鍋子

除了檳榔葉鞘之外,還有許多選項,花蓮紅瓦屋餐廳的老闆林鳳廷表示,阿美族都會選擇具有香氣的植物來當鍋具,例如粗大的麻竹就非常適合,只要砍一支麻竹,利用生鮮的麻竹筒截取粗大的一段,中間挖個洞,就是很理想的天然鍋具了,放入燒熱的石頭煮出來的湯還有竹子的鮮味。或者在地上挖一個像鍋子一般大的洞,放入幾張姑婆芋的葉子並弄成碗狀,也是一個石頭火鍋的容器。

經常吃石頭火鍋也會膩的,所以阿美族人想到許多無炊具料理方式,例如用林投葉編織成容器,放入一些米、樹豆、醃肉,最後隔水蒸熟,就是阿美族人常帶到野外的便當「阿里鳳鳳」

利用林投葉編織而成的容器,放入食材後蒸熟,便是可帶到野外的便當「阿里鳳鳳」。


把溪流、大海當冰箱的阿美族人,也很懂得料理魚蝦貝蟹,例如把現撈起來的大魚拿來鹽烤,就是肉鮮味美的料理。有了烤魚,有了阿里鳳鳳,搭配石頭火鍋,就是非常豐盛的無炊具阿美饗宴。

現採現撈保有食材原味

石頭火鍋烹煮方式簡單、調味清淡,因此保有野菜及河鮮、海鮮的原味,每一樣野菜都吃得出青澀的氣味。在食材的採集上,都會現採6、7種野菜及現撈河鮮或海鮮來搭配,其中最常見的包括山蘇、龍葵、箭竹筍、輪胎苦瓜、昭和草、過貓,至於箭竹筍、藤心、月桃心、檳榔心等心菜,則以火烤為多。

這些野味料理直到近代受到漢人飲食文化的影響,才有煎、煮、炒、炸、涼拌等變化,而且將野菜先汆燙,一來可減低野菜特有的青澀味,二來更可提升野菜的鮮味。

勇士必學技能

準備好一餐石頭火鍋其實不簡單,必須上山、下海,要學會打獵、捕魚、砍木材,也要到森林裡採野菜,還要找合適的檳榔葉或樹皮,並到溪邊或海邊撿選適合的石頭,才能備妥食材。接著進行烹調,又是一門野地求生的訓練。這種種學習,構成了阿美族社會嚴謹的男子階級制度訓練過程,更成就了部落穩定發展最堅實的力量。

每年7、8月秋收之後,花東地區各部落的阿美族人便會舉行豐年祭,這是一種感謝神靈的宗教儀式。祭典涵蓋生活禮儀、歌謠、舞蹈以及野外求生,其中捕魚就是檢視年輕男子接受野外求生訓練的成果。所以,石頭火鍋並不是請客吃飯那麼簡單的事而已,其中還包含阿美族的文化展現,這看似簡單的飲食方式,不僅讓阿美族男人接受層層訓練,也從中領悟到生命的智慧。

用檳榔葉鞘製作石頭火鍋餐具

用檳榔葉鞘製作石頭火鍋的餐具,是阿美族人必備的技能,學會它,打野食也可以很美味。

Step1. 將檳榔葉鞘泡水至軟。

Step2. 取中間有凹型的部分裁切成一長方形。

Step3. 一端內摺,再反摺成立體型。

Step4. 竹籤削尖插入反摺處固定成型。

Step5. 兩側皆插入反摺處固定成型。

Step6. 最後修邊裁剪出漂亮的方型鍋具即大功告成。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78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