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彈時代
2019/11/21
- 文字 / 葉怡蘭
某回,人在某國某閒靜古城中,朋友推薦的在地料理小餐館;餐館氣氛輕鬆不羈、菜餚形式簡單直截卻別見巧思,遂在頂級精緻廚藝領域(Fine Dining)之外,也甚受美食圈中人喜愛。席間聊天,年輕主廚知道我們是來自台灣的美食寫作者,「有沒有機會能推薦去哪家餐廳聯彈?我一直想去台灣聯彈。」他問。讓我登時心有所感──原來此波潮流之盛,已然風行草偃、遍布各類型餐廳了哪!
是的,毫無疑問,四手聯彈,應屬近年頂級精緻廚藝界最是盛行的活動,頻繁程度多若繁星。即使非處全球廚壇核心區的台灣,也幾乎週週都至少有一兩場正在進行;僕僕風塵來去的主廚們來自各國各地各大洲,許多主廚甚至整團隊幾乎月月季季到處飛,且有時還不只四手,六手、八手十六手都有過,熱鬧非常。
此流風的興起,主要肇因於數位與社群媒體時代的交流串聯劇烈,求曝光、搶排名、拉抬聲量、打造亮點、帶動話題,聯彈可說是不二利器。對消費者而言,不出國不遠走,便能親炙名廚手藝和風采(話說現在,即使迢迢親身奔赴原餐廳拜訪,說不定主廚還出門聯彈去了……),吸引力十足。
而我,對此雖並不特別熱中,但數年下來也經歷不少。對我來說,聯彈的魅力,從來非在省了機票旅費或奔波,因為,離了熟悉的廚房、場域、食材與班底,加上時間匆促,風味多多少少總有減損,難脫隔靴搔癢之感,且還得冒著表現不若預期的風險。真正期待從中看見與感受到的,是兩地廚人間相互激盪的默契與火花,以及,遠來料理人和當地的連結與對話。
所以,總希望不光只是到此一遊般,把各自鎮店招牌菜輪流端出;而希望花更多時間、心血氣力思維創意,針對在地素材、在地語彙,聯手再創新作;同時,淬煉完整圓熟再上菜。
回首過往,能動我心、留下記憶的,幾乎都屬此類。我也認為,這才是聯彈的真正價值、意義之所在,也是唯有聯彈才能激發、創造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