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老幼共學是沈浸式族語教學行動之一,在互動過程中鼓勵用族語自然對話。
老幼共學是沈浸式族語教學行動之一,在互動過程中鼓勵用族語自然對話。

從幼教培育東魯凱族文化課程之路

臺東縣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附設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

2024/04/03

  • 文字 /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位於臺東縣卑南鄉的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Drekai soTaromak tatakesikesiya)前身是大南國民小學,民國107年正式揭牌轉型,成為臺東縣內第5間原住民實驗小學,有賴附設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的成功示範,讓學校和部落更能篤定地邁出這條東魯凱族文化課程之路。

提到臺東縣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附設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以下簡稱:附設幼兒園)的故事,不可不提一個關鍵角色,她是年屆六旬的陳秀紅(Galaigay),身為族語教導員、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計畫與幼兒族語學習成效評量工具研發委員,同時也是臺東達魯瑪克部落婦女會長,多年來不遺餘力地為部落滋養認同的土壤。她觀察當代孩子很能認同自己,也持續鼓勵幼小心靈:「我們從外表就開始訴說自己是誰,文化教材告訴我們,可以做到感恩、智慧和服務人群,才會是強者。」

沉浸式族語教學的宗旨是把自己的語言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帶孩子到部落踏查,到戶外學習不同植物的族語,與此同時認識部落的農耕與山林智慧。

沉浸式族語教學的宗旨是把自己的語言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帶孩子到部落踏查,到戶外學習不同植物的族語,與此同時認識部落的農耕與山林智慧。


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 透過族語通透精髓

陳秀紅父親是排灣族、媽媽是魯凱族,她在魯凱文化中成長,高中和大專都是主修幼教體系,畢業後她在私立幼兒園及鄉立托兒所服務30年,同時進修特教學程,並出版包含族語e樂園、wawa點點樂、族語保母手冊等多款教具,自103年起更榮獲5屆績優族語教保員,110年通過東魯凱族語中級認證。令人敬佩的是,她並非從小嫻熟東魯凱族語,而是為了投入沈浸式族語教學而學習不輟,47歲才參加族語認證。她溫柔而有活力地說:「我很感恩小學在實施民族實驗教育後,讓在地的孩子能用不同於都會區的方式學習族語。」

儘管許多大專院校都設有成立幼兒教育學系,如臺東大學還有原住民專班,陳秀紅發現族語教保員人才仍相當有限,所以也到臺東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擔任培訓家庭與親職教育種子講師。「主流課程非常重要,可是自己的母語又更珍貴!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用華語無法把原民活動說得通透,一定要用族語才能講到精髓。我的孩子常常勸我退休,我都說我退而不休,因為我還要訓練更多可以從事沈浸式族語教學的老師。」

推動族語復振,幼教是人格養成的重要基礎

在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族語復振的方針下,大南國小評估原先一週一小時的族語課程學習強度不夠,因此提前至比較沒有課業壓力的附設幼兒園推行。過去在私立學校服務的陳秀紅則在103年加入,並領導全國第一批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的成長。陳秀紅強調,幼兒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如果能讓孩子在6歲前把規矩學好,像是基本禮貌、物歸原位等,從母語出發,學習民族精神,更能打下健全人格的根基。另外也是因為附設幼兒園的傑出族語學習成效,贏得教學團隊與部落的信心,大南國小接著在107年轉型為達魯瑪克民族實驗小學。

教學課程帶學生參加達魯瑪克小米除草祭、製作趕鳥器、學編頭花、收割入倉等活動

教學課程帶學生參加達魯瑪克小米除草祭、製作趕鳥器、學編頭花、收割入倉等活動


沉浸式族語教學的宗旨是把自己的語言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十年來,陳秀紅團隊建立各種兼具趣味和意義的教學方案。她重視先跟學校主任討論該學期的主題,並跟老師充分溝通,讓族語也能順利融入主題課程。例如從操場這個關鍵字,延伸至跑步、打球等活動,抑或是提問「學校裡有什麼?」讓孩子應用族語單詞學習造句問答。

學習族語的地點也不限於學校,附設幼兒園下午會帶孩子到部落踏查,像是走到河邊學習不同植物的族語,與此同時認識部落的農耕與山林智慧;又或者參加達魯瑪克小米除草祭、製作趕鳥器、學編頭花、收割入倉等;「歌謠帶路」則透過改編《一閃一閃亮晶晶》、《妹妹背著洋娃娃》等經典童謠,讓3-5歲幼童快速學習族語,並搭配不同節慶發展出各式有趣的主題活動,像是編族語聖誕歌報佳音、生日快樂歌、結合部落傳統古謠,以及改編《我的媽媽您真偉大》讓孩子在部落母親節的活動表演等。小朋友還會穿上傳統服裝,穿戴東魯凱的圖騰、頭花,強化族群認同。

老幼共學 跨年齡層交流經驗與知識

讓陳秀紅最感動的沈浸式族語教學行動,莫過於帶孩子到部落的文化健康站老幼共學,同步涵養感恩敬老的品德。「部落有兩個文化健康站,我們會先跟督導討論,讓阿公阿嬤用80%的族語跟孩子溝通,與幼童彼此分享知識、經驗,如果小朋友聽不懂才由老師介入。」老幼共學活動如製作樂器、彩繪琉璃珠、做項鍊等,並在互動過程中自然而然學會用族語說顏色和數量。有長輩自家的孫子讀國小了,也去文化健康站找其他小孩一起學習,感謝有老幼共學發揚東魯凱美麗的文化跟語言。

「我們都是從做中學。我希望訓練原民的小孩學會專注聆聽,和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最好搭配用族語。每人表達的方式不同,有些小朋友很願意說,有些很會畫圖,有些用積木搭工寮,我們也都尊重小孩。」回憶起初有阿公在親師座談會質疑教族語的必要性,也有華語老師難以配合沈浸式族語教學,但陳秀紅都堅持下來了,也設計LINE學習單讓家長一同學族語。「沈浸在家庭、部落、社區、教會等生活化情境中學族語,就能快速潛移默化,語言才可以留下。每一種族群文化的語言都是美的,也都要好好珍惜、保存。活到60歲,身為東魯凱,我很驕傲。」

教學課程帶學生參加達魯瑪克小米除草祭、製作趕鳥器、學編頭花、收割入倉等活動

教學課程帶學生參加達魯瑪克小米除草祭、製作趕鳥器、學編頭花、收割入倉等活動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8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