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屏東縣長榮百合國民小學

攜手部落 推動新校園運動

2021/11/18

  • 文字 / 撰文|蔡舒湉 圖片提供|屏東長榮百合國小
LINE分享 FB分享

長榮百合國小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創校淵源基於莫拉克風災後遷村重生。學校聯合資源、部落耆老之力,合作開發文化教材與社區服務共學教案,並進一步推動原住民族新校園運動。

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莫過於「兒童假日市集」!這場由學生主導的結合文化學習成果,是為了鼓勵自主學習,帶動師生、家長與部落三方。曾有老師買下孩子們合力製作的十字繡傳統服飾,每逢學校活動,她便穿這套喊價到三萬多元的華服共襄盛舉。商業行為背後販售的是一套價值觀,有作者的意志,也有消費者的憧憬,所連結出的愛與成就感,不正是教育的目標嗎?

因風災新生 遷村再出發

長榮百合國小之誕生確實是順其「自然」,2009 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高屏山區,三地門鄉的三個古老發源部落:大社村(排灣)、瑪家鄉的瑪家村(排灣)和霧臺鄉的好茶村(魯凱)被迫遷至禮納里基地(原「瑪家農場」)。為推動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原住民族聚落(永久屋基地),政府新設長榮百合國小,並計劃長期推動原住民族文化教育,至2016 年正式成為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學校。

教師兼任研發主任高佩文表示,學生大多為排灣族和魯凱族,各族群打成一片,相互學習彼此的語言和文化,訪察部落時,老師也能輕鬆援引生活中的藝術,例如好茶部落是魯凱族的發源地,每間家屋外牆都會繪製家族故事圖紋,有狩獵、編織等代表性意象;充滿藝術人才的大社部落,族人會特別設計自己的木造家屋室內外;瑪家部落有傳統圖紋妝點,也有精美的木頭雕刻象徵家族精神,理想的教學場域俯拾即是。

透過文化課程,學生們可以習得部落傳承下來的祖先智慧。

沒有課本 對話中餵養

為了訓練孩子發掘自我、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以及解決部落師資不足問題,教學團隊隨師資人力的專業靈活研發課程。高佩文說:「我們不能說是創新,而是回到教育本質看民族文化。從事民族實驗教育路上,最關鍵的是要有創新的老師。如果要達到目的,就要抱持開放的心,給孩子更大的主體性。」主流教育會給課本標明該學會的理念,但長榮百合不受此限,老師們必須充分透過對話理解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程。

這種作法,課程領導人的挑戰變得更大,老師備課時間也得花更多時間。高佩文和教學夥伴一起解開對學科的迷思,相信可以做出另一套教材提升孩子的學力,而不該只用因應升學考試的作法評估學習成效。

時常跟孩子對話,鼓勵累積生活經驗,使學生對外在世界有感,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更能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每個人的專業都是重要的,我們重新省視老師的重要地位,鼓勵教育者打開另一扇窗,讓孩子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養分。」

學童們學習如何以月桃進行編織。

協力部落 祖孫共學

由部落知識體系轉化而來的文化統整課程,整合部落文化資產及人力,按照孩子的身心發展,依年級劃分「藝起樂舞」、「quma 生活」、「原民文學」、「建築智慧」、「狩獵文化」及「祭儀禮俗」等六大主題,並有系統地搭建戶外探索教室、Pulima 工坊(編織、雕刻用)、Katapavan 獵寮、射箭場、傳統民族植作物區、小米園等戶外教學場域。精彩規劃如:二年級生認識耕地生態及參與收成,四年級搭建紙磚建築、烤芋頭窯,以及籌備趣味橫生的兒童假日市集;五年級則從學習石板屋與石板採擷認識建築。

長榮百合的實驗教育也強調社區關懷。高佩文表示,「祖孫共學」是部落傳統,為了讓孩子學習長者的智慧、長者肯定自己的價值,學校和社區的長照服務站合作開課,內容如學唱歌謠與製作族譜等。「課程看似零散,當我們仔細探究,文學、農耕、歌唱樂舞、狩獵⋯⋯都在不同時空發生完整課程的脈絡。實驗教育不應該推翻過去的經驗,而是去談如何更加清楚、完整,做出深入淺出的內容。」

孩子們前往舊好茶部落,藉由部落老師們的帶領,進行尋根活動。

認同入魂 畫像見使命

在族語傳承面,高佩文有感中生代在時間和族語能力上難以支援,提醒學族語要以自覺為動力,而語言可以精準表達文化意境,是探究知識體系的重要後盾。當然,家長與部落族人對實驗教育也傾注巨大力量,例如高年級的生命回溯課規劃探訪部落早期棲地,有族人擔任登山嚮導,帶領孩子跋山涉水、露營野炊,在過程中檢驗完整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旅途歸來後,孩子的共識度跟合作默契都有明顯的提升,也較少爭吵,更願意互相幫忙。」

若問執行實驗教育成果,高佩文難忘六年級生的自畫像:有人在背包裡放了很多文化象徵物,也有畫出主流和傳統各半的臉孔,此皆代表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當下的狀況,並具備傳承的使命感。

「最令我感動的是,分享傳統文化時,那些家長陌生的事物,孩子卻可以很自然地表達出來。文化教育並非在短時間內收穫功利性結果,的確大家都會擔心考試成果,但品格教育的涵養更是重要,未來面對社會的是孩子,我們應該抱持更開放的心,等待孩子成長。任何質疑都可以是前進的動力,別因此影響了自己的堅持。」

孩子們學習搭蓋竹子屋的方法。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4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