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豐富的野蔬世界
健康飲食的先驅
2021/10/04
- 文字 / 撰文、攝影|林瑞珠 諮詢|郝愛蘭、馬躍.比吼
近年掀起一股反璞歸真的浪潮,「健康蔬食」就在此概念下延伸。其實,臺灣原住民族長年在此方面具體實踐,位於花東地區的阿美族所發展的野蔬文化,風行多時。
原住民族傳統社會普遍種植小米、雜糧、豆類,蔬菜則靠採集,蛋白質來源則為打獵,這種飲食習慣普遍存在於全臺原住民族中。尤其世居平地的阿美族,因居住平地、氣候暖和,野菜種類最多,也最易取得,野菜文化發展得最為完整多元,因此獲得「食草民族」的美譽。
這幾年「野菜」一詞風行,但踏入阿美族的飲食世界,還是令人驚豔於一株野菜的利用程度竟如此之高,不論葉、根、莖,都有巧妙食用的方法。在健康飲食風氣下,許多野菜也出現人工栽植,其中最為人們熟悉的便是山蘇、過貓、箭竹筍,其次如檳榔心、昭和草、龍葵等,這些原本帶著苦澀口感的野菜,經過農業改良,口味變得柔順許多,早已端上臺灣鄉土料理宴席之上,甚至東部一些觀光級大飯店,都會定時推出原住民族野蔬料理,可見其魅力。
大自然給予的豐富野菜環境
阿美族之所以能成為食草民族,其實是大自然的給予,族人世居的花東縱谷及海岸山脈兩側的山麓、平原,海拔多在100公尺以下,同時擁有丘陵、平原和海岸豐富的天然資源,帶來豐沛的食材,相較臺灣其他世居山林中的原住民族,阿美族人擁抱得天獨厚的野菜採集條件,能採食的野生植物超過200種。在族人的眼裡,遍地都有飽餐一頓的食材,因此培養了族人辨識野生植物的基本能力,以及野菜的藥理分析及烹調技巧,當地甚至有野菜市場。
野菜辨識大不容易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市區的黃昏市場,每日傍晚時分,人車不斷擁擠於市場周邊,這個市場除了供應一般食材之外,最特別的就是擁有其他地區市場沒有的「野菜」,其中不乏許多前所未見的野蔬。這些來自部落的阿美族小販,個個古道熱腸,熱心地告訴客人有關野菜的名稱及烹調方式,讓人受益匪淺。即使純觀光,也能大開眼界、增加對野外植物的認識,是一探阿美族野菜世界的最佳地點。
郝愛蘭一家就是靠採集野菜在吉安黃昏市場販售的小販,她從小跟著媽媽到處採野菜,一邊採集、一邊從媽媽學會哪些野草不能吃,尤其一些有毒野草神似可食用野菜,需要學會辨認。她說,以前到處都有野菜可以採,一個早上可採70、80斤,下午就拿到黃昏市場去賣,這幾年房子愈蓋愈多,經常開車一小時到更遠的地方找。今年春天缺水,野菜的數量又更少,她就選擇以夏天的麵包果來補充。
採野菜很辛苦,要到處尋找,郝愛蘭會到休耕的荒地採嫩葉,若沒有即時採到,葉子很容易就老了。但時值夏天,頂著大太陽採到中午往往體力不支,而且並非所有的休耕農田都能去採,如果看到田裡有種菜的,她就不會進去,因為農民會噴農藥,一般除蟲農藥看不出來,除草劑則會讓葉心馬上變黃。小株的野菜也不採,因為隔個禮拜去就可能豐收,如果大小通吃,很快就沒得採了,這與打獵的概念相同,不能打小動物,要考量、珍惜生命循環。
到了冬天,野菜種類最多,而且都長得相當肥美,例如野莧菜、龍葵、細葉碎米薺,隨處可見。但妹妹郝愛雯也指出,這幾年氣候異常,野菜都長不好,例如前幾年的霸王級寒流,野菜全都凍傷,葉片幾乎全數枯萎,更難採集到好吃的野菜了。
以上敘述可見野菜採集的不容易。郝愛雯採野菜已經二十幾年了,雖然愈來愈難採,但她與姊姊仍每天到處去採野菜,為增加收入,也批一些小米、紅黎、樹豆等雜糧來賣,因為只要能跟家人在一起,她就感到快樂,還是會繼續從事野菜採集的工作。
採集野菜耗費體力,更是看天吃飯的工作,十分不易。
河邊教室「全美語」聊野菜
受到人為及自然因素的影響,野菜愈來愈少,真正懂得野菜知識的族人也屈指可數。時下也有族人面對野菜文化消逝的危機感,選擇身體力行,例如2019年馬躍.比吼便成立了「南島魯瑪社」及Pinanaman全阿美語的「河邊教室」,想為族群文化的傳續盡心力。
河邊教育指的「全美語」,並非一般理解的美式英語,而是「阿美族語」,讓3到6歲的孩子在全母語的環境中,聽自己的故事,學習自己的文化。課程安排也包括到野外的「散步課」,過程中,老師帶著小朋友認識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其中就包括野菜的辨認;而在另一堂「烹飪課」,也會帶著小朋友到野地採集所需的野菜。
這些課程對孩子們新鮮、有趣,能充分地在遊樂中實踐傳統生活以延續文化,馬躍取名「河邊教室」就源於此用意,因為學校所在地玉里,臨近秀姑巒溪邊,孩子卻對周邊環境愈來愈陌生,以此延伸,對語言文化的認識也有限,河邊教室就是要讓小孩回到原來的環境中,把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找回來。
隨地取材的野餐
採集到野菜該如何料理呢?傳統原住民族的烹調十分簡單,包括:生食、水煮或火烤。不過聰明的阿美族人卻發明了「石煮法」,出門在外無須攜帶任何餐食,便可展現野餐的絕活,享用豐盛的食物。
「石煮法」必須在中午前採集乾燥的檳榔葉鞘,才不至於太過乾硬,並以溪水泡軟、折成船型容器,再盛入乾淨溪水,放入幾尾現撈的魚蝦。接著撿幾塊硬度稍高、乾淨圓滑的石頭,用火加熱,燒到泛紅,再將其置入檳榔容器中,瞬間水沸湯湧、滋滋作響,在霧氣中,魚肉頓時熟白、蝦蟹也馬上翻紅,只要再加入一些野菜,就是一鍋湯鮮味好的活魚野菜「石頭火鍋」了。這種取之自然的「山珍海味」,反映出阿美族人真的是野外求生的達人。
以檳榔葉鞘折成船型容器,就可在野外煮出好吃的石頭火鍋。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