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納豆早期在日本是窮苦象徵的食物,在物資缺乏的東北和關東地區的農村,家家戶戶都自己製作。(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納豆早期在日本是窮苦象徵的食物,在物資缺乏的東北和關東地區的農村,家家戶戶都自己製作。(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納豆二三事:日本國民美食原是窮苦象徵?牽絲發酵特徵竟是關東風味?

2015/08/18 (2024/12/17 更新)

LINE分享 FB分享

日本一般民眾瘋狂追逐傳說中、以地名為商標的頂級夢幻料理食材。比如,神戶和牛、薩摩(鹿兒島)黑豬、的矢牡蠣、比內雞、紀州梅、夕張哈密瓜、宇治茶、八丁味噌……。每種食材都有學者專家為它們尋根,還原出人頭地之前的迢迢來時路。

茨城縣的水戶納豆沒有例外,不過,它的身世堪憐,那是一首迴盪於悲情農村的哀歌。江戶幕府時代,歸屬水戶藩領地的廣闊平原,時時遭受那珂川河水的氾濫肆虐。無語問蒼天的農民,只得四處尋找不畏水淹又收穫期短的作物栽植,小粒品種的大豆正好符合需求。然而,它卻偏偏無法像同類的其他大豆,可以做為豆腐、味噌、醬油的加工原料。最後、也是唯一的用途,就是製成窮苦象徵的食物——納豆。

日本的民間公認,最早,納豆應該是非刻意加工的「偶然產物」。古代,做為兵糧的水煮大豆,裝在草袋裡由馬馱著,行進中摩擦馬背產生高溫,自然發酵為粘糊糊牽長絲的納豆。江戶時代,東北和關東地區的農村,家家戶戶都自己製作。浸泡一個晚上的大豆蒸熟軟之後,趁熱種入麴菌,放在攝氏38度左右的發酵室20小時,再冷卻一天,總共3天的作業即告完成。

鐵路開通讓水戶納豆成第一品牌

誰也沒料到,直徑才0.5公分的納豆,質地柔軟、粘糊滑溜,和米飯的結合簡直天造地設。

明治22年(1889)常磐線鐵路開通,沼清左衛門在火車站前開店,以「天狗納豆」為商標,賣給到偕樂園賞梅的關東旅客;昭和11年(1936),又進入車站在月台奔走叫賣打響聲譽。用乾燥稻稈包裝的水戶納豆,終於和梅花勝景的偕樂園齊名,也爭得全日本的第一品牌。

日本家庭消費量第一的水戶,不只原料、製法也頗有創意:蒸好的小粒大豆包進稻稈編紮的容器裡,內部也插入折斷的稻稈,利用附著其上的天然納豆菌幫助發酵。


日本人的早餐很少吃稀飯(喂,又不是窮人!),那,熱騰騰的白米飯要配什麼呢?鹽醃鮭魚和明太子都死鹹得危害健康。不必細嚼、富含植物纖維和消化酵素、降血壓防止心臟疾病的納豆,又重返傳統和食的餐桌上。端起納豆,先順時針方向拌一分鐘以上(逆時針會破壞組織,專家說的),使充分發泡牽絲,才淋上少許醬油再拌,數次之後,撒蔥花和辣椒粉,等一陣子讓醬油完全滲透,即可蓋在白飯上食用,營養滿點。

吃不慣納豆發酵味,試試水戶特產「納豆炒飯」

實在不習慣納豆的怪味,水戶有道意外爽俐的料理值得嘗嘗:以植物性奶油先炒納豆,加入青辣椒(或秋葵)、干貝、香菇和蔥花,撒少許鹽續炒。倒進冷飯,再邊淋醬油邊炒,最後,洒數滴日本酒,起鍋——香噴噴黃油油的「納豆炒飯」沒黏液沒怪味,真太令人感激了。用雞丁、蝦仁替代干貝依然對味,秘訣在於烈火快炒,我下廚試過,輕而易舉。

東北和關東普遍食用的牽絲納豆(糸引き納豆)之外,日本另有源自中國、歷史更久的鹽辛納豆。奈良時代,禪僧把儲藏於納所(金錢和米穀的出納場所,亦即納豆名稱的由來)的大豆蒸熟,撒麴菌後浸泡於生醬油和鹽水各半的汁液中發酵4至6個月,撈起攤在陽光下曝曬,成為黑褐乾硬、不牽絲的關西風納豆。由唐朝傳入、在寺院製作,又有唐納豆或寺納豆的稱呼用花椒或生薑調味,適合當茶道的點心或下酒的小菜。生錯了地方,關東和關西的納豆,身世竟天差地別。

※本文經授權摘自《行家帶你尋味:日本庶民美食》,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