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舒國治專欄〉雙連圓仔湯:紅豆、花生兩大甜湯,圓仔、燒麻糬熱品皆是招牌

2005/12/22

LINE分享 FB分享

吃冰,是童心的表現。君不見留學在外的學子與同學通信,說及吃冰,總恨不得立刻飛回台灣。又君不見小留學生回到台北,早已習於相約在永康街吃冰,如同他們對不甚熟悉的雙親老家之某種拜望儀式。

「雙連圓仔湯」,原先在雙連街上,搬至民生西路才是最近的事。但它在這個區域已有50年歷史,如今在湯水檯子後的是第三代。名喚「圓仔湯」,圓仔、燒麻糬等熱品是其招牌,糯米粉揉製得又細又彈勁得恰到好處,膾炙人口早不在話下。紅豆湯與花生湯這兩大甜湯,亦熬煮長時,粒粒燒得軟透,入口可化。

而它的刨冰亦是極好。近年我每次站在琳瑯滿目配料前,紅豆綠豆花生薏仁,左思右想難以決定,終發展出教自己當下快速決定最簡單又最最想吃的一款:「桂圓芋泥冰」,並囑芋泥與桂圓皆少放一些,使整碗冰不至太甜膩。

此店的芋泥,不同於我家寧波人八寶飯中芋泥那種以豬油炒拌過之濃稠口味,而是純素的(這店一家人吃素已多年),與刨之極綿細的冰拌和在一起,紫泥中泛出冰的銀光,吃起來綿沙沙的;再加淋灑在其上的乾桂圓與桂圓糖汁,不僅更增其蜜甜,且咀嚼乾桂圓的彈勁,最是南國唇舌的至高享受。

這店桌椅明淨,已有新派經營店鋪之思想;突想起京都名店「鍵善良房」的葛切,所謂夏天的記憶。「鍵善良房」座位極雅致,服務極細心,卻只是服務來客舒舒服服的吃上一碗蘸著黑糖蜜的冰品「葛切」(將葛研成粉,再製成透明粉條)。便此一味,居然風靡了多少異國赴京都的遊人。

然台灣那麼多年過去,有沒有一家只專注做一味以手工搓洗出愛玉糊漿、繼而賣成品愛玉冰而照樣人人必來排隊吃它的小店?當然沒有。雖然愛玉絲毫無遜於日本人的葛切。他們葛切蘸黑糖,我們的愛玉澆蜂蜜檸檬汁,各有迷人風味。

台灣的夏天恁長,是吃冰的天堂。但奇怪的,60年代流行的冰果室,式微了20年,至少台北街頭只剩碩果僅存的幾家,如新生南路上的「台一」、金山南路上的「政江號」等,太多當年街角的冰果室,全被咖啡館取代了。

我亦偶爾懷念小時吃冰之風情,這一剎那想到「四果冰」一味,而可否以4種今日有機的蜜餞如鳳梨乾(不製成過乾者)、楊桃乾、芒果乾、桂圓乾來加入冰中,吃客慢吃細嚼,審其韌勁、吮其甜黏,又啜著冰沙的脆爽,不亦美乎?

「雙連」已是台北冰店中最有新意經營一家,櫃前奉有一茶筒,人甜膩吃完,以茶蕩口,正好。

〈雙連圓仔湯〉

地點:台北市民生西路136號
時間:早11時至晚11時
休假:週一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