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排隊長達一年的季野手工茶

超限量》一個脾氣,他用科學做出失傳烏龍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聽說,詩人季野親手焙製的茶有種魔力,一喝就讓人「跑不掉!」最著名的例子,是詩人書畫家侯吉諒,幾乎非季野製的茶不喝,其間曾經因為季野八年不做茶,侯吉諒硬是八年不喝其他茶!

季野製的茶,真如此勾人?懷著好奇,我先試著探詢,結果令人驚訝,季野的手工茶很稀少,一年製茶量五百斤是極限,往往還沒開始製作就已經被預購一空,台北知名的清香齋舉行茶會,向季野訂茶,結果這一等將近一年時間,一般茶行根本不見季野茶蹤跡,有錢也買不到。

於是,只有直奔台中季野家找茶去。

這一天,季野首先拿出去年冬天的「紅水烏龍」。這是他在民國七十三年,有鑑於傳統的凍頂烏龍「幾乎消失殆盡」,特別約請凍頂茶農陳明東,由對茶有深入研究的吳振鐸博士指導,製作出一批傳統烏龍,之後季野再焙火精緻,做成有傳統烏龍特有「甘、香、醇、厚、順」滋味的「紅水烏龍」。

蜷曲像半個小球的紅水烏龍茶葉,粒粒扎實油亮,有的還連著結實褐黃枝梗,感覺很有勁道。開湯後,湯色先從金黃逐漸轉變為略帶紅光的橙金黃色,茶特有的澀香包藏在汩汩湧現的甘醇湯汁裡,喝起來口感厚實,香味很溫暖,喝著喝著,我突然想起,小時候父親用他結實大手牽著我的小手,緩緩去散步的感覺。

感性談茶,理性製茶

關於季野做茶的源起,理由很「文人」。大約二十年前,有一回他在路邊喝了一杯好茶,「甘、香、醇、厚味都有!」之後他有機會到坪林試喝包種茶,喝了三十幾種,卻都無味,感慨之下,興起自己做茶的念頭。

感性的季野,有個理性的老師——建立台灣茶評選標準制度化的吳振鐸茶博士,吳振鐸以科學研究的態度研究茶。譬如採摘時的何種因素,影響茶的發酵;茶的含水量處理過程細微變化,如何影響茶的澀度,這些都是很科學與邏輯的學問。

「感性要有理性支撐;最理性的事,需要感性呈現。」季野抓住機會就拚命向吳振鐸學習,有回過年,他放棄和家人團聚,和吳振鐸泡茶長談一夜「那真是懷念的一整夜!」

季野的烏龍茶,和目前市場上的烏龍茶最大不同點,在他完全以傳統手法做茶,與時下走清香型味道的凍頂烏龍,會偷減省略中間發酵、焙火過程,更有傳統厚實美味。為做出這樣的茶,不種茶的季野,找到四位挑選過的茶農與他配合,從前端摘採、萎凋、殺菁到毛茶完成,都依照他的茶園管理作法來種茶、製茶。

例如,茶葉生長強調固本,但季野要求茶農不要直接將肥料下在茶樹下,而是在兩行茶樹中間。這使成本較高,產量較少,但品質更好,「其實很辛苦。」季野獨自摸索五、六年,終於做出讓人驚豔的季野茶,「大家都還滿意!」他淡淡的說。

此外,季野要求紅水烏龍採摘時要有茶枝。他說,茶梗硬,才能禁得起發酵,且茶梗內含物豐富,會產生如果子般的味道。但有茶梗,他要精製前,就得先用手工仔細的撿枝。

接著,季野電焙一籠大約七公斤的茶,需要三十個小時(編按:一般烏龍茶的焙茶時間,僅十幾個小時到二十小時不等)。焙製火候控制深深影響到茶葉變化,當一個滋味達到最佳高點到走下坡,往往僅三、五分鐘,必須在這段時間內決定停火點,因此,許多焙製師傅,一開火後,總是沒天沒夜守著,或透過不斷試茶,用聞或就泡開喝的方式,來掌握最好停火點。

季野有副靈敏的鼻子,因此焙茶時卻老神在在,從不試茶,完全靠嗅覺決定停火點,通常他一次焙兩籠,他幽默說:「我是一個鼻子管一邊。」

品茶重邏輯,茶具親設計

愛喝茶的人,靠嗅覺也靠味覺。但四、五年前季野生過一場大病,在化療過程中,一度喪失味覺,這就像音樂家耳朵聾掉,喜愛美食又愛喝茶的季野為此曾經很沮喪。

為克服這個問題,他自己到市場買了一堆菜,下廚做出極豐盛料理。「我用想像方式,把味道和食物做連結。」但化療反應讓他一吃就吐,倔強的季野繼續吃,最厲害時,吐了七次才將食物吃下肚。

季野除了做好茶,更在乎與做茶有一氣連貫的正確喝茶道理。「品茶,絕不能單獨的存在,是有一套邏輯。」季野從中國古老茶文化的品享中,衍發出一套優美、有節奏的「分享」茶藝,他稱作「互動式茶行」。

季野自行研究出來的泡茶程序,每個動作都有它的意義,可以讓茶滋味發揮得更美(見上圖)。為了讓茶的文化內涵與滋味完全釋放融合,季野甚至連茶具都自己設計,他自己削竹片做渣匙;更親自擬設計圖,找來著名的「曉芳窯」主人蔡曉芳做壺盛、勻杯(分茶的公道杯)等茶具。

他對茶具設計的「龜毛」在於:聞香杯上緣要稍微外翻,以釋放香氣,但外翻角度不超過十度;勻杯要方中帶圓,整個勻杯要有點斜度,又不能太斜,以符合倒茶的人體工學。為達到季野的完美要求,曉芳窯畫的設計圖,共修正了六次。「我是個茶瘋子!」季野為追求好的茶無所不學。

在喝過七泡,茶湯仍瑩亮飽滿、滋味細緻醇厚的紅水烏龍品茗經驗中,我感覺到季野與茶之間,有著渾厚的相知與驕傲。

【延伸閱讀】季野教你泡好茶

季野泡茶,訴求以自然綿密的互動式茶行,每個動作,都可以幫助茶滋味的釋放提升。

溫杯:將杯、壺以水溫熱,一有潔淨目的,同時創造茶葉舒展的溫暖空間。

置茶:將適量茶葉量放入壺中,量約壺的1/4,約是14公克重量。

蒸茶:利用茶壺壁的熱度,將茶的雜質蒸出來。

搖茶:透過搖晃手法,使茶能與空氣均勻接觸,同時將儲存在葉裡水分雜質逐漸釋出。

震盪:用離心力,使茶質變得更好。

勻涼:注水均勻,讓茶葉在水中慢慢釋放雜質,並排除熱氣,茶湯色澤將因此動作,變得更澄亮。

初泡:在倒入勻杯前,先倒出前半小段茶水,因為初泡前面的茶水,澀感火氣較重,容易影響後段茶湯滋味。

去尾:茶葉舒展的茶湯,也不能完全倒入勻杯,最後尾段茶湯,也需倒掉,否則容易影響到下一泡湯汁純粹滋味。

小檔案_季野

做茶歷史:20多年
拿手好茶:紅水烏龍、鐵觀音
茶語錄:最原始推動力量就是「分享」,要分享,必須懂得什麼是美好。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