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花42年在田間寫日記的有機神農

〔發現米奇人〕

2015/08/18

  • 文字 / 施穎瑩
LINE分享 FB分享

今年四月拿到農業界最高榮譽「經典神農獎」的林龍星,大概是我見過,最認真寫種田日記——「田間紀錄」的農民。每天回家他大概花一個小時「做功課」,仔細填寫生產履歷紀錄表,如放水、翻土、整平,另外廢棄物回收、播種綠肥、插秧補秧、肥料採購等,連加油支出他都不嫌煩,仔細記錄,以控制成本。四十二年來,他持續不斷的寫種田日記。

田間紀錄越詳細,代表農民對田地和稻米的觀察之仔細。池上鄉農會推廣股長黃榮欄和農會總幹事徐月娥說,林龍星參加全國米質競賽前,每天到田裡看稻子,跟稻子聊天,當作是自己的小孩在照顧。

一台機器 看見他的熱情

因為細心的觀察,他發現稻米缺乏水果所含的微量元素,他嘗試補充含有十三種微量元素如鐵、鋅、鈣等有機營養劑,這麼種出來的稻,營養是否比較高?林龍星靦腆的說,沒錢去檢驗,還不知道!但他就是喜歡實驗。

四年前,林龍星又觀察到現代的米粒完整率不如傳統,他發現,過去以牛耕犁地,稻子生長得很均勻,如今一般耕耘機翻土時,把泥土打碎、深度不均,種植的稻穗成熟度不一、吸收養分不均,所以米粒完整率少、碎米過多。

於是他花五年時間,經過多次修正,設計一台八支犁的耕耘機,效果與牛犁一樣好,泥土通風性強、土深達三‧五~四吋,但時效性更快。難得的是,他將這可讓稻穀粒粒飽滿如黃金的鐵犁耕耘機「龍星一號」,直接開放給各地來討教的人複製,而不申請專利。

只念到小學六年級的林龍星,還利用每年四、五、十二月的農閒期,到處報名參加講習,到屏東農專進修農業機械、到台東改良場參加水稻講習,與水稻無關的蔬菜、水果種植講習,他也照樣去聽課、收集資料。

林龍星種田的熱情,大概是家傳的,家裡四代務農,具有原住民血統的他,他從小學開始下田,十八歲父親過世後,他更獨立承擔農事,別人是一路減少面積,他是一路增加種稻面積,從兩分多地到現在種了十公頃面積的稻田。

本來林龍星種稻只求產量,但七年前,有喝酒、抽菸、吃檳榔習慣的他,被宣布患上口腔癌,必須進行割瘤挖肉的大手術,讓他領悟到生命的可貴。

一場大病 改變他的耕作

加上身邊很多種稻、種水果的農友,都因為打農藥而致死,他希望讓自己和別人都活得健康,於是開始不用化肥、減少用農藥,其中,六分地是完全以自然農法種植的有機田。

之後,林龍星認為池上鄉擁有先天的優渥條件,水源、空氣零污染,他特別向農會建議,朝有機方向發展,於是透過池上農會結合在地糧商、米廠一起輔導八十位農民,建立有機村。

至今,有機村約有一百二十公頃有機良田,生產出獲得認證的有機米。

身為大坡稻米產銷班班長的林龍星,明年也將帶領農民與池上鄉農會合作,推出有機稻田認養計畫,在田間架設監視器,首創讓認養者可以隨時查看稻作情況。認養者一期稻作一分地支付約一萬二千元,即包含租地、打田、秧苗、有機肥料、割稻和工錢,可以換回約二百五十公斤有機白米,比直接到市面上買二百五十公斤池上有機米約須花二萬八千多元划算。

在林龍星家吃晚餐那天,我嘗到有機醃製麻竹筍、有機芥菜湯、還有吃到肉質彈牙帶有膠質的天然養殖吳郭魚,加上一碗香噴噴的有機越光米,林龍星的有機精神,是從生活做起。

飯後,他開始填寫田間紀錄,從他那黝黑滄桑的手,和有力的字跡,我看到他對種稻的鍥而不捨的精神!

*關於經典神農獎

農委會每年舉辦的神農獎,今年改為「經典神農獎」。這是農業界的奧斯卡獎。經由地方農會、縣市政府的推薦,分別從農、漁、牧、林四個界別中,挑選出有卓越成就的農民,根據經營策略、財務管理、永續農業、生態環境推動等各方面做評比。以往每年名額有36名,今年則改為10個名額,競爭更為激烈。每位可獲頒獎金新台幣20萬元與獎座。(文‧施穎瑩)

*林龍星

27歲,參加全國吃飯比賽,吃下15碗公米飯,成為飯桶王

30歲,全省挑重比賽亞軍

58歲,全國米質競賽總冠軍,成為一代米王

60歲,全國農業技術交換經驗發表競賽亞軍,十大經典神農獎,被封米神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