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女性主義之橋西蒙波娃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大部分的建築或橋樑都是以政治人物的名稱命名,特別是在男性沙文主義的影響下,這些建築物的命名,也多以男性居多,鮮少見到以女性命名的建築或橋樑結構。但女性主義的故鄉——巴黎,卻出現一座奇特橋樑,居然是以女性為名,而其名稱就是女性主義先驅「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當年女作家西蒙波娃與作家沙特,長期在巴黎居住並著書寫作,掀起人類思想上的重大變革。他們喜歡到左岸的咖啡店,喝咖啡、討論思想哲理,最後在人類歷史與巴黎城市歷史中留名。巴黎這座自由浪漫的城市為了紀念這位女權先驅,特別請設計師費其格(Feichitinger)設計了一座與眾不同的橋樑,橋樑形體猶如女性柔美的曲線,以兩道曲線交錯而成,整座橋樑沒有傳統的橋墩結構,而是以一種類似DNA雙螺旋的結構支撐。

橋樑坐落在巴黎國家圖書館與貝西公園之間,讓成天在圖書館中做學問的書呆子,有機會跨過塞納河,到對面的貝西公園活動活動,並且欣賞貝西公園中,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所設計的解構建築,讓腦海中的思維可以隨蓋瑞的建築幻想起舞。這座橋樑不僅是行人橋,也容許自行車及滑輪鞋的人通行,可說是一座十分人性化的橋樑。

西蒙波娃橋的落成,讓塞納河靠近貝西公園、國家圖書館這一帶地區更加活絡起來。因為許多的觀光客都想來親睹西蒙波娃橋的風采,讓這附近逐漸熱鬧起來;而市民們也因為這座橋更方便來往兩岸,使得兩岸失衡的城市現象得以紓解。

過去建築物因為具有陽剛色彩,多使用男性名稱,而女性名稱則多被污名化,運用在變化莫測、兇暴狂亂的颱風等災禍名稱上。西蒙波娃橋給許多河畔城市新的啟示,以女性命名的建設或建築物,並不會讓城市感到羞辱,反而因為其特殊的屬性,成為這座城市的光榮。

我們的城市由基隆河與淡水河所圍繞,卻充滿著醜陋毫無美感的公路橋樑,許多橋樑甚至不歡迎行人使用,讓期待浪漫橋樑風情的人們失望透頂。我們的城市需要更多像西蒙波娃橋般,有創意、有美感,且針對人們需要所設計的人性橋樑,這些橋樑將使得原本陽剛無趣的城市,顯得更加浪漫美好!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1963生於台北,

自幼嚮往電影中的偵探生活,

後自命為「都市偵探」,

致力於建築與跨界藝術文化的探討。

著有《巴哈蓋房子》、《

建築異型》等十多部書,

並帶動國內「建築旅行」的風潮。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